在双循环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及保障路径的思考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要始终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上,是我国实现稳定发展的头等大事。从2004至今,我国已经连续17年将粮食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先后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我国粮食生产已连续16年保持增产丰收,国民口粮安全有绝对保障,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食物需求结构优化升级,对食物更强调质量和品种。由于我国耕地、水资源不足的刚性限制,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自足的前提下,短期或中长期不能满足我国所有粮食品种的需求,必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一、国内外粮食供给现状
(一)国内粮食供给现状
1.粮食总产量持续增长,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升
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粮食的总产量几乎一直趋于递增状态。从1978年的30476.5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66384.3万吨,期间有部分年份出现粮食总产量波动的情况,主要原因是2000年以来,我国加入WTO,一方面刺激我国对外进口粮食,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市场经济逐渐放活,不仅工业基地逐渐占据了农业耕地,农户也有机会外出务工,降低了种地的积极性。但是到2004年之后,我国取消粮食税,以工促农,以工业反哺农业,提高了农户种地的积极性,整体上提高了粮食产量。从1978—2019年我国的水稻、小麦的产量居于平稳,水稻从1978年的13693.2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20961.4万吨,期间2017年是当前水稻最高产量年,为21267.59万吨,年增长率为3.7%。小麦从1978年的5384.1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13359.6万吨,期间2019年为最高产量年,年增长率为6.1%。在三种主要粮食作物中,玉米的增量最大,从1978年5594.5万吨增长到2019年26077.9万吨,年增长率为11.4%,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肉类食物占比逐渐提高,玉米作为重要的饲料粮,需求量也相应提高。
我国粮食的单产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2527.3公斤/公顷,增加到2018年的5621.2公斤/公顷,年增长率为5.6%。其中水稻的单产量一直最高,从1978年的3978.1公斤/公顷增长到7026.6公斤/公顷,小麦、玉米的单产也逐渐上升,小麦从1844.9公斤/公顷上升到5416.6公斤/公顷,玉米从2802.7公斤/公顷上升到6104.3公斤/公顷。
2.粮食数量绝对安全,主要粮食自给率高
人均粮食占有量和粮食自给率是评判国家粮食安全程度的重要指标。2018年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为472.4公斤/人,占有量最高年份2015年为481.8公斤/人,从2008年开始,我国人平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03公斤/人,超过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粮食安全线400公斤/人,所以从数量上,我国粮食是绝对安全的。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种农作物的自给率均在97%以上,超过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95%以上的自给率,但是我国粮食总体的自给率水平却不断地降低,从最高年份2002年的100.2%降低到最低年份2017年的84.7%,原因是粮食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我国的豆类和薯类自给率低,拉低了整体的粮食自给率,特别是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升高,2019年我国进口大豆8900万吨,约占粮食进口总量的83%,但是大豆作为油料作物,一般用来榨油或者作为饲料粮,不影响我国口粮、谷物安全。
(二)国际粮食供给现状
1.全球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玉米产量增长幅度最大
自2001—2018年,全球粮食总产量总体上持续增加,从2001年的210484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296287万吨,其中2002年、2006年、2008年、2012年及2018年有小幅度的产量降低,但是不影响总体增长趋势。主要粮食作物产量都有持续增长,其中玉米的增长幅度最大,2001年,玉米、水稻、小麦几乎同等产量,2018年全球玉米产量114762.2万吨,水稻78200.0万吨、大豆为73404.5万吨。
2.全球农产品出口国稳定集中,我国对全球农产品供给持续增加
在全球排名前十的农产品出口国家中,美国、荷兰、巴西及德国农产品出口稳居前四位,特别是美国农产品出口额几乎相当于排名第2位及第3位国家农产品出口的总额,全球农产品提供国长期高度集中。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从2001—2012年平均为316.01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676.35亿美元,全球农产品出口排名从2001—2012的平均排名6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5位,说明我国农产品对全球供给持续增长,并与全球农产品联系日益紧密。3.我国农产品进口排名升至全球第一,进口需求巨大
我国农产品进口从2001—2012年平均排名第2名升至2013年第1名,之后我国一直为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自2001—2013年,我国粮食进口金额出现翻倍式增长,从2001—2012年平均进口额664.11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1513.52亿美元。
2013—2016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金额略微下降,但是进口金额仍为世界第一,进口需求巨大。在全球农产品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中,美国、德国、荷兰稳居前4位,中国、美国、德国、荷兰既是全球农产品进口大国,也是全球农产品出口大国,全球农产品联系日趋紧密。
二、国内粮食供给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农业资源不能满足升级农产品需求文秘家园网站(wenmijiayuan.com)免费发布
目前中国利用全球总量9%的耕地、6%的水资源,生产了占全球总量17%的粮食,解决占世界22%的人口吃饭问题。为了将饭碗牢牢的端在自己的手里,我国必须优先保证水稻、小麦、玉米等谷物的生产。我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我国耕地资源总体等级为9.96,为中等级别,并且优等耕地面积占比不到3%,需要休耕、轮作等措施来保证我国耕地资源的持续生产力。但是随着居民对农产品消费结构的升级,油糖蛋奶的需求逐渐增多,国内的油糖农产品将供不应求。如果扩大种植油菜籽、大豆、甘蔗、甜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那么将威胁粮食作物自给自足的保证。
(二)粮食需求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对农产品持续稳定供给造成压力
我国居民对农产品消费需求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我国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在未来近10年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粮食消费总量与结构变动主要受到经济增速、人口总量与结构变化、居民收入增长等因素影响,我国的情况如下:
一是我国人口基数会继续增加。2020年是中国人口总量的新高峰时期,总数突破14亿人,拥有全球最大的人口基数。并且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在14亿人口的基数下,人口增长率持续大于3.3‰,我国人口总量将会持续增加,那么对粮食的需求也会增加。
二是我国居民的营养需求仍在继续增长。根据2014年颁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35年)》和研究编制《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1—2035年)》工作的会议精神,2020年全国人均每日摄入能量2200~2300千卡。日本、韩国都是发达国家,且与我国的食物消费结构相似,目前两国每日人均摄入2900~3000千卡,因此我国营养消费相比发达国家仍然还有差距。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食物消费会继续增长。2013—2019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都持续增长,在农产品物价水平稳定的条件下,我国居民对食物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三是城镇化的发展促进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导致粮食总需求增长。我国城镇人口持续增加,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粮食的消费明显减少,2001年、2018年农村居民对粮食需求分别为238.6斤/人、148.5斤/人,但是对肉蛋奶等高蛋白农产品食物需求增加。将城镇与农村居民对比来看,城镇居民对粮食需求进一步减少,但是对肉蛋奶等高端食物需求持续增加,导致低端粮食作物总消耗增长。
(三)种植粮食成本不断提高,农户经营性收入占比减少,种地效益低
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种主要谷物作物的总成本逐年升高,从2008年的526.42元/亩上升至2018年的1093.77元/亩,其中物质与服务费增幅近50%,人工费和土地租赁费翻了1翻,甚至2翻。近十年来,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的收购价出现“梯形”分布,2008—2015年,粮食收购价逐年上涨,但是自2015年之后,粮食的收购价趋于平稳,然而种地的人工费、土地租赁费的成本确是逐年增加,从2016年开始,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