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典故】于安思危,于治忧乱
【例文】于安思危,于治忧乱,蕴含着对安危、治乱、兴衰等辩证关系的深刻洞察。中华民族是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先贤身上往往有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即朝乾夕惕、忧患系心。《诗经·豳风·鸱鸮》载:“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孔子对此诗高度赞誉:“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认为作此诗者深谙治国理政之道,饱含危机意识。(中国纪检监察报《于安思危 于治忧乱》)
【典故】出自代魏源《默觚·学篇七》,不乱离,不知太平之难;不疾痛,不知无病之福;故君子于安思危,于治忧乱。
【释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