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市粮食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是落实粮食安全战略,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的必然选择。本次调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摸排了解全市粮食生产、粮食储存、粮食加工、粮食流通、涉粮政策法规执行等方面的现状,全面分析当前新形势下粮食产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从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和保障、构建合理的粮食加工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引导树立守法意识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成果转化应用情况〕通过摸排调研辖区内具有代表性的种粮大户、粮食经纪人、粮食加工(转化)企业基本情况,进一步了解掌握全市粮食行业产、购、储、加、销等方面的情况,合理听取各环节经营主体的意见建议,为保障全市粮食区域安全、加快推进全市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方向和奠定实践基础。
一、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一)粮食生产现状。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94.2万亩,较2023年94.40万亩下降0.21%,其中:小麦43.02万亩,较2023年37.19万亩增长15.68%,玉米42.74万亩,较2023年45.49万亩下降6.05%。预计小麦产量17.34万吨,较2023年16.81万吨增长3.15%,玉米产量29.29万吨,较2023年25.77万吨增长13.66%。
(二)粮食储存现状。粮油储备情况。稳步实施“十四五”增加市县(区)储备1.5万吨计划,新增县、区级原粮(小麦)储备1万吨,现全市存储各级地方储备原粮(小麦)规模达7.1万吨(其中,省级1.35万吨、市级2.5万吨、县级1.75万吨、区级1.5万吨)(详见图1),储备应急成品粮2180吨(其中,市级600吨、县级880吨、区级700吨)(详见图2)、成品油1000吨(其中,长期储备成品油800吨、应急储备成品油200吨)(详见图3)。“十四五”末,全市存储市、县(区)三级原粮(小麦)储备规模将达到6.25万吨,可满足全市常住人口202天供应量、长期储备成品油满足全市常住人口37天供应量;应急成品粮油分别能满足市政府所在地及市场价格易波动地区人口12天、11天供应量。粮食仓储情况。积极争取中央省上预算内资金4237万元,新建4.8万吨原粮储备标准化仓房,全市标准化仓房总仓容达8.4万吨。全市现有3家国有粮食储备企业,即:X粮食储备有限公司、X粮食储备有限公司、X县X粮油有限公司,共有库区9个、仓房89座、仓容19.53万吨(详见图4),其中:可用有效仓房38座、仓容11.49万吨(存放原粮仓房22座、仓容7.4万吨;存放成品粮仓房5座、仓容1.34万吨;空仓11座、仓容2.75万吨);出租仓房49座、仓容7.46万吨;闲置仓房2座、仓容0.58万吨,基本满足全市各级储备粮存储需要。
(三)粮食流通现状。夏、秋两季粮食收购时节,分别召开全市夏、秋粮收购工作会议,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夏季、秋季粮油收购工作的通知,分解下达购销指导性计划,设立15个收购网点,备足仓容、培训人员,全力保障新收获粮食应收尽收。组织开展夏粮收购市场调研,“夏收”到一线送服务、普法宣传等活动,确保粮食收购工作平稳有序开展。截至目前,全市从事粮食购销经营活动的各类粮食经营主体有54家(详见图5),其中:企业20家(国有企业4家、私营企业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各类农产品收购中心共28家,粮食经纪人6家,已在县区粮食和物资储备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共48家,纳入粮油统计信息系统涉粮企事业单位19家,全市入统企业全年收购小麦18.38万吨,较2023年同期17.03万吨增加7.93%,销售小麦16.61万吨,较2023年同期16.49万吨增加0.73%;全市秋粮收购玉米12.21万吨(仍处于正常收购期)(详见图6)。
(四)粮食加工(转化)现状。在我市区域内,粮食加工(转化)企业呈现出独特的运营格局与发展态势。全市纳入国家粮油信息系统的成品粮油加工(转化)企业共7家,其中:面粉加工企业1家,年生产能力1万吨,年销售收入约100万元以下;食品及副食品(豆制品)酿造企业1家,年生产能力5万吨以上,年销售收入约200万元以上;制酒企业1家,年生产能力1万吨以下,年销售收入约2000万元以上;饲料企业4家,年生产能力33.4万吨,年均销售收入约4000万元以上。此类企业规模多为中小型,资金来源渠道相对有限,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融资及企业自筹资金。
(五)粮食产业质量安全与监管现状。纳入国家粮油信息系统的7家粮油加工(转化)企业中,有6家企业设立了化验室,共配备19名专兼职检化验人员,配置水分测定仪、便携式称重台、乳成分分析仪、饲料近红外检测仪、微生物快速检测仪、分析天平、气象色谱仪等检验监测设备,价值约400余万元,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按时进行检定。这6家企业均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建立相关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及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近3年投入经费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