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在信访局调研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专题调研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既是对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战略部署的深化落实,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信访工作一头连着群众利益,一头系着社会稳定,综治中心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其规范化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矛盾纠纷化解的质效、群众安全感的提升以及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刚才,我们实地察看了信访接待窗口、矛盾调解室、网格化服务中心等功能区运行情况,听取了工作情况汇报,总体感到大家在机制创新、流程优化、服务提质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但对照新时代群众工作新要求,对照市委提出的“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目标,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下面,我就纵深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关键期,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群众诉求日益多元,各类矛盾风险交织叠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要运用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强基思维,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综治中心作为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平台,其规范化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
从政治维度看,这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抓手。从发展维度看,这是优化营商环境的“软指标”。一个地区的社会治理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信心、群众的幸福指数,进而影响城市竞争力。从民生维度看,这是回应群众期盼的“连心桥”。近年来,我市信访总量虽呈下降趋势,但劳动纠纷、物业矛盾、邻里冲突等问题仍易发多发,只有通过规范化建设提升矛盾化解效率,才能真正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次路”。
需要清醒认识到,当前部分基层综治中心仍存在“三化”问题:一是职能定位“碎片化”,部门协同不畅,资源分散;二是服务流程“形式化”,重场所建设轻实质运行;三是工作手段“传统化”,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