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道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专题会上的讲话:共治共享解难题,构建和谐新社区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街道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专题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对街道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街道作为基层治理的关键层级,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职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区治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传统的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刻不容缓。我们要以此次专题会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强化措施、真抓实干,不断提升街道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努力构建共治共享的和谐新社区。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清形势,正视问题,充分认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认识三大差距,找准基层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
1.治理理念与时代要求存在差距
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和难度日益加大。一些干部和群众的治理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缺乏共治共享的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部分社区仍然依赖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居民群众等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自治功能发挥不足,导致治理资源单一,治理效率低下。例如,在一些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中,缺乏广泛的民主协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充分尊重和采纳,影响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同时,面对新兴领域和新兴业态的发展,如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等带来的新问题,我们的治理理念和方式还不能及时跟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2.治理能力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
基层干部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力军,他们的治理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治理效果。当前,部分基层干部存在业务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欠缺等问题。在处理矛盾纠纷、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复杂问题时,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往往依赖传统的经验和做法,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此外,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高,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对现代治理理念和技术手段的掌握不够,影响了治理效能的提升。同时,社会组织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数量不足、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3.治理机制与实际工作存在差距
虽然我们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建立了一些机制,但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方面,还存在信息收集不及时、部门协作不紧密、化解效率不高等问题,导致一些小矛盾小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演变成大问题。在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方面,还存在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方式落后、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考核评价机制方面,还存在考核指标不科学、考核方式不灵活、考核结果运用不充分等问题,难以有效调动基层干部和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信息化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应用还不够深入,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治理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
(二)把握发展机遇,增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从国家层面来看,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