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敬行有所止,风清气正勇立潮头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是党性修养的镜子、干群关系的晴雨表、政治生态的风向标。《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是一部厚重的党性教材、一把作风建设的“戒尺标尺”,更是一剂激浊扬清的“良方真药”。通过潜心研读,深感作风不是“小事小节”,而是决定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的大事要事。结合实际、联系职责,我从三个维度谈几点体会。
一、思想之弦要紧绷,“风骨气节”须铸魂
作风之变,源自思想之变。思想过关不过关,最终反映在有没有正气、有没有骨气、有没有底气。
一要以“钉钉子精神”校正思想坐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刀刃向内的政治勇气、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推动作风建设由“节前提醒”走向“日常警醒”,从“抓点带面”迈入“系统施治”。这不是一场作风问题的“突击战”,而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攻坚战”。作为党员干部,要用总书记的论述校准思想航向,把“规矩”扎进心里,把“纪律”刻在骨头里,真正做到“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二要以“自我革命精神”擦亮党性底色。思想上的“微瑕”,往往就是行为上的“裂缝”。要时常用《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这面镜子,检视内心的动机、辨析做事的逻辑、剖析言行的根源。党性不是写在纸上的抽象词语,而是体现在清正廉洁的操守里,落实在担当作为的行动中。
三要以“人民立场”夯实作风根基。总书记多次强调,“群众最痛恨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心中有民,言行才会有度;眼里有事,作风才不会漂浮。我们要在思想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