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解析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精神密码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不仅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关键缘由,而且更加清楚地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精神密码。因此,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伟大征程中,我们有必要厘清这一“精神密码”的生成逻辑,明确其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精神密码探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后,随着革命队伍不断扩大,加之国民党积极推行腐蚀渗透政策,一些中共党员干部意志不坚定,在思想上、作风上出现了脱离群众的倾向。对此,毛泽东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本质上是态度和思想认识问题。他说:“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2]512而从思想层面看,“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3]857。基于此,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首要路径选择。自1929年古田会议提出对党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坚决从思想上肃清组织中存在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到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全面开展贯彻以党的群众路线及宗旨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深刻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及时纠正了各种腐败之风,增强了廉洁奉公意识。
在社會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随着地位和环境的变化,部分党员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居功自傲,官僚主义不断显现,贪污受贿、挥霍享乐现象越来越多,一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出现严重问题。对此,毛泽东同志分析指出:“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在我们的党和政府不但在目前是一个大问题,就是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还将是一个大问题。就其社会根源来说,这是反动统治阶级对待人民的反动作风(反人民的作风,国民党的作风)的残余在我们党和政府内的反映的问题。”[4]254而解决问题,“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5]581。鉴于此,通过发动群众运动以进行“运动式反腐”,就成为中国共产党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要方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四清”运动等,均是党对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积极尝试与探索。一方面,党通过鼓励群众广泛支持和参与反腐败斗争,对各种脱离群众的作风问题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威慑,大批腐败分子被清除出党,党风及社会风气得到根本好转;但另一方面,一些方式(如“四清”运动)过于依赖群众运动,容易造成反腐对象扩大化,使大量基层干部受到错误对待,且这种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顽固性腐败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加之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资本主义思想的腐蚀,部分党员行职权之便谋取经济私利等腐败现象迅速滋生蔓延,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党群关系。对此,邓小平同志指出,这本质上是制度问题。他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6]333基于此,我们党立足从制度建设上解决腐败问题,先后颁布实施多项反腐败党纪法规,恢复、设立党的纪律检查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及审计监督制度。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发展形势,进一步从监督制约机制入手,加强党政监督体制改革。出台《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成立巡视工作办公室和工作组,建立巡视制;提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面推进反腐倡廉教育等。这些制度举措,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决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滋生,确保党的纯洁性,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的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干部中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