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十三五”时期,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xx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现代农业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现行标准下全市xx户xx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xx个贫困村全部提前出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增长,连续xx年创历史新高,2018年以来连续xx年稳定在18亿斤以上,肉蛋奶产量均位居全省前列,农业强市全面推进,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完成新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xx户,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xx%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6.66%。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xx个,创建xx市级“千万工程”示范村xx个,评选“五美庭院”xx个,乡村环境持续改善,取得xx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考核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xx市率先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被授予农村垃圾治理省级达标市称号。新建农村道路xx公里。农村集中供水率100%、水质达标率100%。以“六村共建”为抓手,评选表彰“红旗村”xx个,打造了一批“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乡村样板。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xx%,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xx%,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建设法治乡村、平安乡村,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乡村善治迈出坚实步伐,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xx、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抢抓战略机遇,把更多资源向“三农”投入,让更多发展要素向乡村集聚,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xx的绚丽篇章。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省委农村工作会议、xx市委农村工作会议、xx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贯彻县域治理“三起来”,落实乡镇工作“三结合”,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发展目标,紧扣“全省走前列,xx争第一”目标,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加快建设“一中心四基地三片区”,全力打造“三城两高地一家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开好局、起好步。
(二)目标任务。2021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提升,实现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全市粮食面积稳定在xx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xx万吨以上,生猪出栏量稳定在xx万头以上,重要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提升。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农村改革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全市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落实五年衔接过渡期要求。按照落实xx年过渡期要求,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
(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健全农户主动申请、基层干部走访排查、多部门联动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展和核查机制,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续加大就业和产业扶持力度,以镇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确保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不流失或不被侵占。
(五)接续推进农村乡村振兴。实施脱贫村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大力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xx镇以及xx等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全面发展,在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
(六)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产业、参与就业,帮助其提高内生发展能力,依靠双手勤劳致富。对脱贫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三、打造粮食产业强市
(七)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xx万亩,粮食产能稳步提升。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落实配套支持政策。落实种粮农民补贴、小麦最低收购价等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深入推进粮食储备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协同保障体系,提升储备应急能力。以点带面深化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着力破解政策性粮食承储企业数量多、布局散、资质弱、监管难等问题。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生产、流通、加工、存储、消费等环节粮食损耗浪费。
(八)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持续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和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五优联动”,建设全省重要的优质粮食供给和绿色食品加工制造基地。依托优质小麦等资源优势,着力开发面制品精深加工产品,培育支持荷花面粉等面粉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面制品龙头企业。丰富主食加工产品,推进小麦、玉米、杂粮等主食制品工业化生产、社会化供应,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积极发展休闲食品产业,提高产品品质和档次,增强绿色优质中高端特色食品供给能力。
(九)严守耕地红线。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科学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