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层工作过多的负担来源
(一)督察检查频繁,问责泛滥,缺乏有效整合
督察检查考核工作成为了基层干部工作压力之一,科学的督察检查考核工作是推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是改进党的作风,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市级及以上督察检查考核工作不断加强,激励鞭策的指挥棒作用有力发挥,必须坚持不懈的抓下去,但督察检查考核的初衷应当是查找问题,改进工作,部分考核机制已经滋生过多过滥的问题,过度注重留痕,看材料看表格,不注重工作实效。检查督导也是名目繁多,今天你去有“借口”,明天我去有“理由”,后天他去也“必要”,不间断地检查督导和“走马观花”的调研活动,使基层应接不暇、难以招架。再加上程序复杂的评比考核,让基层叫苦不迭又无可奈何。此外,一些基层干部在工作中稍有纰漏和失误,就难免遭受批评通报,或者被追责、问责或处分。
工作中存在多重领导、多重督导,一项工作多部门指导和督导,一个部门一个说法。比如防疫工作,基层曾接纳纪委、组织部、社治委、督察局、卫健委等多部门各自组成的督察组到街道、村级进行督导。在防疫工作中,基层工作防疫人员本身就极为短缺,隔三岔五都需要迎接不同部门的督查组,给原本就较为紧缺的人力资源、防疫物资造成极大的浪费,并且不同的督查组对基层的要求都不一致,每一个部门都有每个部门的说法,工作人员不知应按照哪部门的要求和标准为准,严重影响了基层防疫的工作进度。
(二)工作只看痕迹,不重实绩
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的“文山会海”也是督察检查考核过多过滥的表现之一。在实行基层减负政策以来,“会海”已经有所改善,工作会议时间相对缩短,会议数量相交以前有了一定减少,但“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等现象仍然存在,部分上级部门对工作的推动仍聚焦在在以会传会、要求报送红头文的形式上。尤其是“上午发通知、下午要情况”这种令基层措手不及、反感至极,且有悖正常工作规律。
同时,“文山”也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变,依旧一天一小文,三天一大文,工作总结、情况汇报等各种文字材料似乎天天都有,天天都写,层层往下下发文件,层层要求写工作汇报、工作总结。多数基层干部的以往工作流程都是开会--工作--写总结,现在变成了发通知--工作--写总结,会议变少了,但工作量反而没变,基层干部在落实工作文件的同时还要抓耳挠腮的敲键盘写文件、写材料,现在部分考核成了工作总结写的好,那么就认为工作有成效,反之工作总结写的差,就认为工作成效差,部分负责考核工作的同志从不下基层一脚,把自己关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