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不读书的八大病因
龚维斌
现在的干部队伍越来越年轻,学历越来越高,即使是最基层的干部,绝大多数干部也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他们具有非常强的读书能力。也正是因为他们会读书,成绩优异,才上了大学,然后进入公务员队伍。
可是,一些人从大学毕业来到工作岗位以后,慢慢地陷于日常事务之中,与书籍渐行渐远。时间长了,他们对书望而生畏,一年甚至几年也读不了几本书。他们身上的“书生气”是没了,可读书的兴趣也随之减弱了。
不读书或少读书的干部,自有各种理由:读书没有用,没有时间读书,已有知识够用了,有秘书代劳,读书太累。还有的干部认为,信息时代了,获得信息的渠道各种各样,何必拘泥于读书呢?
现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子网络等传播知识和信息的载体确实越来越普及,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也更加方便快捷,但是,书的功能仍然是其它各种现代化传播媒介所不可替代的。
在欧洲、美国、日本的大学图书馆里伏案苦读的人并没有因现代化而减少,现代化的电脑、网络等只是更加方便了资料的查询和阅读,却很难代替读书本身。在欧美的火车上、飞机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年龄的人手里拿着一本书旁若无人的沉浸在书中的境界中。
干部要真正重视读书,爱好读书,勤于读书,善于读书,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如同打牌、喝酒、钓鱼一样,而不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不是一种被迫的选择,从中不仅能够得到知识、思想,而且能够得到快乐。
病因一:自认为是“失意精英”
有些干部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其实,与其这样,不如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读书学习,为将来做准备。平时不积累,书到用时方恨少。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一些干部平时默默无闻,关键时刻却能脱颖而出。恐怕与他们平时的阅读、思考、积累不无关系。
“文革”期间,读书无用论一时盛行。而且很多干部被打倒,但是,其中有一部分人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抓紧读书。等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提上日程后,那些没有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