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穿越丝路:发现世界的中国方式》读后感
一个人被历史铭记,一定是他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路。一条路被历史铭记,一定是它被无数不平凡的人走过。
不同于学术专著的晦涩难读,亦有异于卡尔维诺笔下的如梦似幻,李伟主编的《穿越丝路:发现世界的中国方式》以饱满的哲思为骨,以详实的史料为肉,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血,鲜活地重现了丝路的前世今生。作者下笔如暮色钟声,又兼流风回雪,绵亘千古的长河落日、黄沙走石、北风哀嚎、马奔驼鸣、兴衰荣辱、离愁别绪、纵酒高歌——千种风情、万般桑田尽是跃人眼前。
而其中最熠熠生辉的,是从古至今无数丝路人的上下求索。
虽千万人吾往矣
每个时代都有英雄。有风萧萧兮慷慨赴死的英雄,有一统天下推进千年文明的英雄,有叩问苍生心忧万民的英雄,有宁灭十族不改气节的英雄,有强敌外侮毁家纾难的英雄……他们以血以魄留给史页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使时过境迁,仍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万世芳名。但历史上,还有另外一种英雄。他们的行为初看并非惊天地泣鬼神,细品之下却觉得远非常人可及。
丝路开拓者就是后者。
汉武帝因内政外交,尤其是抗击匈奴的需要决定遣使去西域各国合纵连横,那时他还不知道这一决定会促成一条名垂千古的丝绸之路。当时的人们对沿线的认知还停留在神话传说阶段,未知带来的恐惧感甚至压过了鬼怪食人传说带来的恐慌,更是谣传的神仙幽会之地那一抹旖旎色彩压制不住的。所以,这一决定无异于直接流放赐死,流放之地是比烟瘴之地还要恐怖千百倍的地方。
此一去必定死生未卜,众人心知肚明。
时年四十九岁,知天命的年纪本应留在京城享受生活的张骞却站了出来——
好,我去。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自然环境的恶劣,风雨兼程的艰辛,都没有打乱他西行的脚步,不幸的是他和随从在河西走廊一带被匈奴俘虏软禁。
这一俘,便是十一年。人生有多少个十一年何况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