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这次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总体要求,安排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动员全县上下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创新实干,奋力开创新时代XX“三农”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委关于“三农”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全力推进“三区”“六大产业”“一区四地”和“三篇特色产业文章”,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开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达到30万吨,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面积分别达到65万亩和112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以上,被评为全国大豆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2017年,全县优质食品大豆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汉麻等特色作物、经饲作物面积达到30多万亩,种植业结构稳步优化;新增宏大制油、北纬49生态农业两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宏大制油被评定为XX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绿色农业产品种植面积突破105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60%。建成大豆、汉麻、沙棘、北药等示范带、园区、基地19个50万亩,建成农业“三减”试验示范基地23个15万亩。汉麻、食品大豆、安格斯牛“三篇特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基础夯实、产业链形成,并得到国家和省市高度重视。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有序推进,颁证工作陆续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试点村工作扎实推进,清产核资登记全面铺开。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完成待验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517个。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开创新局面。2017年,我县群策群力、决战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安全饮水和“三通三有”问题妥善得到解决,产业扶贫实现全覆盖,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超出我省确定的人均纯收入标准49%,经过综合测评,已经具备脱贫摘帽的基础条件。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146元,比2012年增长6203元。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得到加强,小型村屯搬迁取得初步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农村基层基础进一步稳固。创新实施了“学报告、谋振兴、千名干部进乡村”实践活动,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夯实。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积累了有益经验。
根据中央和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和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全市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创建,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农村发展步伐,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奋力谱写现代化新XX建设的“三农”新篇章。
下面,根据县委常委会研究意见,我讲三个问题。
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要统筹在“五个方面”下功夫、着力实现“五个新突破”:
第一,在提升产业质效上下功夫,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突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要围绕市场需求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升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我县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好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建设,加强重点地块综合治理,加大推进“农业三减”力度,积极稳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力争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优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快装备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率,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推动良种、良肥、良法深度融合,实现整地、用药、施肥、收获、贮藏全过程的农业生产标准化,全面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优质率。要提高农产品质量。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功能化、品牌化,推动农业在总量扩张基础上向质量提升转换。对农业生产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上作出科学调整,扩大食品大豆种植面积,稳定优质小麦、发展高淀粉高赖安酸的加工型玉米、寒地优质型水稻种植面积,增加汉麻、食用菌、鲜食玉米、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围绕“两牛一猪”工程,发展以安格斯牛、和牛为代表的高端畜牧业,加快推进生态型生猪养殖,培育壮大寒地林果、寒地北药、山野产品、特色种苗、林下养殖、冷水养鱼等生态经济型农林产品。特别是要围绕汉麻、安格斯牛、食品大豆三个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三品一标”,发挥“XX汉麻”“XX大豆”“中国安格斯牛之乡”地理标志、地域标志的品牌影响力。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大力推进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延伸食品大豆、汉麻、水稻、小麦、浆果、北药、山特产品、安格斯牛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加快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型、融合型发展模式。要着力打造绿色有机农业、功能农业,用高品质的绿色有机功能性农产品占领高端市场,使XX成为高端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重要供给基地,提升具有XX特色农业的价值链。要加快培育农业经营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打造集特色农业、田园观光、农家美食、休闲娱乐、康体养生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创造新的农业收入增长点。
第二,在优化农村环境上下功夫,推动生态文明和宜居环境建设实现新突破。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居是乡村建设理念的升华,蕴含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乡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要本着尊重自然、顺其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通过规划、修缮和配套建设,打造一批具有XX特色、边陲韵味的美丽宜居乡村,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要持续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草生态系统保护和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扎实推行河长制,保护好县域每一条河流、每一块湿地。持续开展绿化XX大地行动,继续推进“一退三还”,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进一步落实大气、水污染防治措施,完成红旗湿地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退耕还林还草还湿,严厉打击各类毁林毁草行为,坚决杜绝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扎实抓好村屯、庭院、道路“三绿”工程,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和彩色化、珍贵化、效益化的要求,积极推广乡土树种,让广大农村绿树成荫,让广大农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要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以“清洁乡村”“生态乡村”为目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示范村创建活动。加大村屯环境整治力度,重点在治理“脏乱差”、建设“洁净美”、改善“吃住行”上下大力气、下真功夫,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革命”,使农村垃圾有地方放,雨水污水能流出村;抓住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机遇,积极推进农村硬化、绿化、亮化、生态化、信息化五大工程建设,打造屋舍靓丽、栅栏整齐、绿植掩映的秀美乡村新形象,加快推进传统村落、自然风貌、文化保护和生态宜居融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程。同时,继续推进小型村屯搬迁工作,目前,全县常住居民不足50户边远村屯有23个,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细致调研、规划设计、谋划推进,要推广红旗建设村和正阳山英河等村的整村搬迁、宅基地换产业经验,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撑、产业推动,推进整村搬迁,走出了一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发展好”的宅基地换产业新型农村发展新路子。
第三,在乡风文明建设上下功夫,推动乡村社会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现在一些村庄“形虽在、神已散”,优秀道德规范、公序良俗失效,不孝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则、不睦邻里等现象增多,红白喜事攀比、大操大办等陋习盛行。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革陋习扬新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要传承农耕文明,延续升华华夏历史文明的血脉,守住乡风文明的根和魂,把吃苦耐劳、勤俭朴实、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父慈子孝、耕读传家、守土敬业优秀基因凝聚起来,形成文明乡村、良好农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以“引领风尚、铸魂XX”为主题,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种模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用先进典型引领乡风文明。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工程,要旗帜鲜明反对天价彩礼、反对婚丧大操大办,约束村民攀比炫富、铺张浪费行为,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引导农民弃陈规陋习、扬文明新风。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发挥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作用,开展“结对子、送文化”和文化志愿服务等乡村文化惠民活动,举办农民文化节,开展好“金色田野”“农村文化大院”等群众文化活动,鼓励农民自发组织广场舞、扭秧歌等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农村文化骨干,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贴近农民,创作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文艺作品。充分挖掘具有满达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保护开发和传承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赋予新时代内涵,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展现新时代魅力风采。
第四,在创新社会治理上下功夫,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新突破。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要把加强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创新和加强乡村治理,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现代化农村基层治理新模式,走好乡村善治之路,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要深化村民自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丰富创新村民自治的实现形式,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村“两委”联席会议等制度,提升村规民约的约束力,加快建立完善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等村民自我管理的组织,加强村务财务监督管理,打造好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的平台,使村里的事、村民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形成和谐的自治局面。要强化依法治理。将政府涉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完善农村法治服务。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和依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