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学史增信”主题学习发言提纲
2021年4月24日
工业化在百年党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强国均由走工业化发展道路而确立。从英国催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美德两国引发第二次工业革命并远超英国,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业化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和基础,对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国防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是改变中国落后状态而臻于富强的关键所在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党和人民政府有没有能力制止恶性通货膨胀,把经济形势稳定下来,使自己在经济上从而在政治上站住脚跟,这在当时是比向尚未解放的地区进军和剿匪更加困难的新的严峻考验。
1949年-1952年,经过全国人民三年多的艰苦奋斗,新中国成立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并有了初步发展。工业生产力的地位得到加强,现代工业的比重有所上升,为我国开始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国打下了基础,进而确保整个国家新民主主义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迈进。
党及时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主体就是国家工业化。
毛泽东同志早就讲过:“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1953年8月,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审定了国防工业“一五”建设计划。1955年1月,中共中央、毛泽东同志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的决定。毛泽东同志说:“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历史证明,这是一项很有远见、很有胆略的战略决策。
1949年到1956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党和全国人民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上来。
全国城乡迅速形成参加和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的热烈氛围,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对工业化的无限憧憬,激发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从未有过的劳动热情。“每一秒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这种充满时代精神的号召,生动地反映了工业化目标所激发的建设热情。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化之路正式开始,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能源开采业、军事工业等都获得较大发展,相关的工业部门及企业相继建立,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局面。“一五”计划在我国所有国家发展规划中起到了开创先河的作用。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党领导各族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是中国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探索
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不仅使贫穷落后的新中国建立了初步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而且这期间积累的建设经验为以后中国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借鉴,为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
《论十大关系》是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十大关系”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这实际上是开辟一条与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同志多次说:前几年经济建设主要学外国经验,《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同志在开幕词中满怀信心地说:“一定能够一步一步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党的八大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大会提出,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在我国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战略设想。
作为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条件下,中国实现工业化,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才能加快推进国家工业化,真正赢得经济上的独立。
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工业化建设实践中,党中央围绕每个历史发展时期的具体实际,先后制定了14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中都着重提出了各个时期的工业化发展战略。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当时严峻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党中央提出通过实施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抑制消费和以农补工、以轻补重的强制性积累方式,推行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从而建立起了新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较快地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