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青海落实见效
——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理论研讨会交流发言摘登
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通过学思践悟,进一步增强了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化了加快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思考认识。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高原绿色、有机、冷凉、水丰、光强等特有资源禀赋,以产业“四地”建设为重点,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聚力特色产业强支撑,聚力科技创新增动力,聚力改革开放添活力,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坚持以生态友好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必须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认识和谋划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聚焦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力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加力推进生态系统保护治理,加力推进“双碳”工作,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更好肩负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责任。
坚持以共同富裕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要立足集民族地区、西部地区、高原地区、欠发达地区于一身的青海实际,以有效举措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更加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更加注重民族团结进步,聚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积极探索高原欠发达地区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更好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以发展安全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并反复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去年在青海考察时要求我们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我们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牢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坚决守牢安全发展底线。
始终心怀“国之大者” 坚决捍卫“两个确立”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强大真理力量,是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证明了的普遍真理,是新时代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根本遵循。我们要把第一、二、三、四卷贯通起来深入学习领会,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自觉把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穿工作各领域、全过程。
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心怀“国之大者”。第四卷从政治、认识、实践层面,全面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国之大者”的深邃思考和实践总结,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提供了根本遵循。
领导干部心怀“国之大者”,就要始终坚定自觉地做到一切在大局下思考、一切在大局下行动。首先,要用心学习,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强调最多、最突出的就是讲政治。我们要着力提高政治判断力,努力做到对大局、大势、大事看得清、辨得明,牢记哪些事情必须做,哪些事情不做能,坚持从政治上看问题、干工作。着力提高政治领悟力,善于从政治上研判形势、分析问题,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大政方针来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着力提高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努力办好青海的事情。
第二,要用心领悟,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国之大者”是具体的,既要全面领会,又要落到实处,不能只当口号来喊。我们要把政治建设、民生工作、生态文明建设、粮食安全等大事要事作为“国之大者”放在心中,抓在手上,认真办好。始终胸怀两个大局,以高站位、大格局把握“一域”与“全局”的关系,积极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去履职尽责,多做“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的事,以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服务于全局。始终树牢底线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增强战胜各种风险考验的底气、能力、智慧。始终发扬斗争精神,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三,要勇于担当,深刻领会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做到人民关心期盼什么,我们就去抓什么做什么。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办好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有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要心怀“国之大者”的重大要求,最核心的是始终坚持党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用“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最根本的是一以贯之、与时俱进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最关键的是在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共同富裕;最要紧的是自觉把青海工作放在全国大局中去把握自身定位和优势,切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推动青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是一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著作合集。其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一篇系统阐述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学习这篇文章,必须将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继续走在前列的要求落到实处,着重从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必须牢牢把握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这个目标。要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示范省创建工作,解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群众主体不够突出、创建内容不够鲜明等问题,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式的转换。
二、必须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青海应当率先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路径的研究,从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命运共同体6个方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三、必须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河湟地区各民族历史上交往交流、地域上交错居住、经济上优势互补、文化上兼容并蓄、信仰上相互尊重、生活中守望相助,形成了很多各民族共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具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天优势,建议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争取把河湟地区建成全国最大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
四、必须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示范带头作用。今年以来,西宁市全面启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创建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具有广泛的示范意义。建议省委、省政府推介西宁市创建经验,全面谋划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指导各个市州形成统一行动、各具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模式。
五、必须打造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符号。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是我省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形象和文化符号。体验馆是一个诠释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项目,是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路径的有益尝试,是面向全国的各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我们要继续抓好体验馆申报立项工作,力争早日立项,早日建成。
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2020年以来贯穿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的重大课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收录的最早一篇重要著作就是《做好疫情防控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系列原创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是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