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深刻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安全中的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明确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突出强调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我国国情水情、针对我国水安全严峻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治水领域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对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深化了水利工作内涵,指明了水利发展方向。
推进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准确把握当前水利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清醒认识治水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加快转变治水思路和方式,将工作重心转到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上来。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
(一)深刻认识补短板、强监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思路决定出路,方向决定成败。随着社会主要矛盾、治水主要矛盾、水利改革发展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治水思路必须随之加以调整和转变,否则行业就没有出路、事业也不会有希望。正确的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掌握实情,必须了解昨天、把握今天、着眼明天,必须抓住要点、突出特点、创造亮点。全国水利系统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3·14”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和关键要求,深刻认识加快转变治水思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就是部党组为什么要求将工作重心转到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上来。
第一,破解我国新老水问题,必须补短板、强监管。当前我国新老水问题复杂交织,水安全已全面亮起红灯,高分贝的警讯已经发出。破解新老水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是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从老问题看,我国历史上的水问题主要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带来的洪涝干旱灾害,并非随时都有,是一种非常态问题。过去,治水的主要任务是除水害、兴水利,与大自然作斗争,主要是依靠工程手段、科技手段来改变自然、征服自然。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特别是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我们战胜了多次特大洪水和严重干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也要看到,我国自然地理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水旱灾害将长期存在,并伴有突发性、反常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与之相比,水利工程体系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必须通过“水利工程补短板”,进一步提升我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从新问题看,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认识不够,发展中没有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造成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的问题不断累积、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常态问题。比如有的缺水地区用水浪费现象严重;有的地方无序开发水资源,侵占水域岸线,导致河道断流、湖泊萎缩,河湖生态功能明显下降;有的地区长期超采地下水,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和安全隐患。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水利行业强监管”来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二,适应治水主要矛盾变化,必须补短板、强监管。当前,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求更加多元,已经从低层次上“有没有”的问题,转向了高层次上“好不好”的问题,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就水利而言,过去,人们对水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防洪、饮水、灌溉;现阶段,人们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
相较于人民群众对水利新的更高需求,水利事业发展还存在四个不平衡和四个不充分的问题。四个不平衡: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供给能力不平衡,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二是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不平衡,水资源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其他生态要素保护不平衡,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四是水利基础设施区域、城乡布局不平衡,东中西部和城乡水利矛盾突出。四个不充分:一是水资源节约利用不充分;二是水资源配置不充分;三是水量调度不充分;四是水市场发育不充分。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既有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制约等方面的原因,需要继续完善水利工程体系,提高防洪、供水、生态等综合保障能力;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人们认识水平、观念偏差和行为错误等方面的原因,水利监管失之于宽松软,用水浪费、过度开发、超标排放、侵占河湖等错误行为未被及时叫停,有的地方甚至愈演愈烈。扭转这一被动局面,需要全面加强水利行业监管,使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真正成为刚性约束。
综上,我国治水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其中,前一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并将长期存在,而后一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三,践行“十六字”治水方针,必须补短板、强监管。“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字字千钧,每一句话都有丰富内涵和明确要求,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要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具体到治水工作中,就是要“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
节水优先,不是简单地减少用水量,必须搞清楚什么叫节水、优谁的先、怎么做到优先。体现节水,就是要建立科学的节水标准和定额指标体系,对是否充分节水作出判断,并通过完备的计量监测体系,严格用水总量和计划用水管理,对用水浪费的行为进行约束。体现优先,就是要建立完备的节水评价制度,使节水真正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条件。因此,落实节水优先,既要采取必要的节水工程措施,更要全面加强对水资源取、用、耗、排行为的动态监管,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空间均衡,核心就是要坚持以水定需,根据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和规模。落实空间均衡,必须搞清楚当地都有哪些水可以利用;必须搞清楚对水的需求是什么,哪些是合理的需求、刚性的需求要予以保证,哪些是不合理的需求要予以遏制。因此,既要从国家区域发展的大战略出发,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在充分节水的前提下,兴建必要的蓄引提调工程,加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需求;更要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严格监管,发挥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作用,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倒逼发展规模、发展结构、发展布局优化,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不超出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