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来xx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市级)
xx年2月,xx总书记来xx视察时指出“xx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这既是对高质量推动xx新区建设的殷切希望,也是对xx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重大要求。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时代要求规划建设好xxxx,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就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刻领会重大意义,增强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政治自觉
xx总书记来xx视察,并对xx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xx发展的高度重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重大意义,把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作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政治自觉和战略定力。建设公园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是新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全新实践,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协调作为内生特点、绿色作为普遍形态、开放作为必由之路、共享作为根本目的”的要求贯穿城市发展始终;是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的重大突破,引导城市发展从追求生产价值转向生活价值,从经济导向转向人本导向,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路径,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应对主要矛盾变化,更加突显xx资源禀赋和人文特质,提升城市宜居价值;是推进绿色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探索,以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高质量发展环境为重点,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塑造新时代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和趋势,依托优美生态环境和独特人文魅力,增强城市亲近感、认同感,为xx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打响品牌、注入生机、塑造优势。
二、深化认识丰富内涵,牢记公园城市建设的本质要求
xx总书记关于建设公园城市的指示,是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升华,蕴含大历史观、体现哲学辩证思维、充满为民情怀,内涵极其丰富,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深化对公园城市的认识,科学把握公园城市的本质要求,持续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公园城市奉“公”服务人民、联“园”涵养生态、塑“城”美化生活、兴“市”绿色低碳高质量生产,包含“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城市文明观、“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的城市发展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民生观、“历史文化是城市灵魂”的城市人文观、“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城市生活观。公园城市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体现了城市文化与人文精神传承的文化价值、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价值、顺应尊重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城市形态的美学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本价值,将引领城市建设新方向、重塑城市新价值。
三、准确把握基本原则,将公园城市理念贯穿城市发展始终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运用公园城市理念指导工作,将公园城市的重大要求落实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中。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强化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服务供给、高效能治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彰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价值,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贯彻山水林田湖城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首要位置,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坚持“一尊重五统筹”总要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系统性,统筹推进、久久为功,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
(四)坚持突出公园城市形态。用科学规划组织城市建设,将公园城市理念贯穿于国际门户枢纽、主体功能区布局、城市格局优化、特色镇(街区)和美丽乡村建设,构筑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大美形态,彰显城市创新创造、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色,实现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充分绽放独特的自然人文之美。
四、科学确立发展目标,树立探索新理念新模式的坚定信心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的要求,切实担负起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的重大使命和重大责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坚持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为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努力奋斗。到2020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公园城市特点初步显现;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开创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公园城市理念深入人心,贯穿城市工作全过程。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方面,把园中建城的大系统观、大文化观、大生态观作为城市规划指引,生态环境领域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全面形成。
——城市形态和谐大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山连两翼”的城市大山水格局和“两山润xx”的市域大美公园城市形态基本形成,以绿道串联城市生态绿心,实现城在园中、城田相融;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理念全面落实,城市形态与xx文化高度融合,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交相辉映。
——城市品质宜人宜居宜业,创新创造的新场景不断涌现。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普惠民生福祉,公共服务与公园体系有机融合成为鲜明特点,城市人文关怀充分彰显,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公园城市成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
——城市生态价值充分彰显,形成城市持久竞争力。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以市场为主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成熟定型,生态的经济、生活、社会价值得到充分彰显,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成为xx文化的重要内涵,公园城市成为世界城市体系中的价值标杆。
五、构建x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现代的城市形态,彰显公园城市美学价值
以全域生态资源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之“底”,传承自然人文历史,建立健全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公园城市美丽格局,重现xx之国“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盛景。
(一)涵养自然生态格局之美
以绿道为脉络、以山xx为景胜、以农田为景观、以城镇为景区,实现全域公园化,绘就锦绣xx新画卷。设定全域绿色空间底限。尊重自然生态原真性、保护山水生态基底、延续河网水系格局、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各类保护功能区域,在市域内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安全格局。将生态底限作为城镇空间布局必须避让的基本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按照“三生统筹”“多规合一”的原则,严格划定“三区三线”。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着眼城市发展能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与市域资源禀赋、生态本底、环境条件等相适应的城乡空间框架,形成“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发展的五大功能区。优化市域空间结构。按照沿山沿水组群发展理念规划东部新城,以森林、湿地、农田、绿地景观构筑城市生态绿隔,推动市域城乡形态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形成“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多层次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形成“透风见绿、开合有致”的空间形态,结合生态绿隔区、环城生态区和城市内部的道路、河流、公园绿地划定城市通风廊道,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形成城市一级通风廊道x条和二级通风廊道xx条。构建市域生态安全屏障。加速建设xx山城市森林公园,在生态可承受范围内,有效承担和融合生态保育、休闲旅游、体育健身、文化展示、高端服务、对外交往等功能,高标准、高起点打造世界级品质的城市绿心和市民休闲游憩乐园;强化龙门山生态涵养保护,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加快建设“xx之都”等重大工程。
(二)描绘大尺度公园城市肌理之美
坚持“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顺应城市、自然、人文等相互融合、有机更新的聚居形态,形成相对完整的绿色空间系统。以绿道为脉串联形成全域绿色网络。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三级xx绿道体系为核心骨架,构建“城园一体、绿轴串联”生态绿网体系,承载生态景观、慢行交通、休闲游览、城乡融合、文化创意、体育运动、景观农业、应急避难八大功能,串联生态区、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形成交融山水、连接城乡、覆盖全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