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我常常带着下级同事一起推稿子、写材料。看到我总是能又好又快地把材料写出来、改出来,一些年轻同事往往会问:“怎样才能达到您这样的水平呢?”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笔力也不是一天练成的。长期的实践磨练和经验积累,是写好材料的根本所在。但是,如果这样去回答年轻同事的提问,肯定不能让他们满意,甚至有可能被误认为是在敷衍他们,因为这样的答案不够具体,指导性不强。
怎样才能写好材料?这是个开放式的问题,一千个写手可能有一千种答案,没有也不可能有标准答案。今天我想给出一套新解,概括起来就是写好材料需“四有”——
眼里有活。写材料,首先要解决“有得写”的问题。“有得写”不是有话说、有词用,而是有深刻认识、独到见解、实质内容。材料是用来部署、指导、推动工作,抑或是总结、宣传工作的,从根本上说,写材料就是写工作。所以,“有得写”的关键是有具体工作、具体任务、具体事项可写。写材料,一具体就实在,一具体就深入。这些具体的工作、任务、事项,通俗地说,就是我们要干的“活”,也是材料中可见的“料”。
写入材料的事项,有的源于上级部署,有的源于领导布置,特别是“受命写作”的时候。但是,如果是“无需扬鞭自奋蹄”的“职守写作”,或者领导只是简单地下了个任务点了个题,没有交代具体写什么,就需要材料写手自己拿主意、定内容。这种情况下,眼里有没有“活”直接决定着写作思路有没有逻辑起点、所写材料有没有真材实料。
现实中,有的人一看到工作,满眼都是活——需要干什么、应该干什么,我会干什么、我能干什么,切入点、突破口、创新处在哪里,都会自然呈现、跃然眼前。反之,有的人不仅对摆在眼前的工作视而不见,你就是一五一十地把任务分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