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写不出” 就怕“想不到”——以一篇会议主持词的修改为例
【核心观点】
会议主持词的特点是“简约而不简单”。因为“不简单”,写什么、怎样写,必须开动脑筋,不能都是一个模子、一个套路;因为是“小材料”,尤其需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考虑问题上做到“致广大而尽精微”。要把该写的内容尽可能想到,避免出现程序缺环、内容漏项、细节疏忽,应该聚焦这么几个思考方向:一是往“人”上想;二是往“会”上想;三是往“词”上想。
最近我一直在牵头筹备一个重要会议。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备,这个会议前天成功召开,昨天圆满闭幕,得到各方面普遍好评。
在会议筹备工作中,材料起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筹备工作一启动,我就向工作人员指出,这个会议能不能取得圆满成功,关键在于能不能做到“三个好”:一是材料起草得好;二是观摩点遴选打造得好;三是接待服务工作做得好。
会议未开,材料先行。这个会议,需要起草的材料真不少,包括上级领导讲话、本地领导致辞、本地工作特色宣传片脚本、经验交流材料、现场观摩解说词、参观考察沿途解说词、会议主持词以及相关请示、报告、新闻稿、会议纪要,等等。大大小小的材料,加起来足足有上十种、数十篇。对材料起草,我历来要求“小稿不小看,草稿不草率,初稿不粗糙”。为此,会议筹备工作启动以来,我坚持把指导和把关作用贯穿材料起草的全过程、落实到各方面。起草前,要求材料组拉出清单,逐一明确撰写每份材料的责任单位、执笔人、报审时间;起草过程中,不仅为一些重要文稿提供了样稿和参考资料,还专门为参观考察解说词的撰写开发了两堂课,力求让起草者少走弯路;对起草出的每一份会议材料,我都认真审核把关,必要时直接上手修改,有的还要求推倒重来。当然,材料组本身也高度负责、相当给力。得益于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会议材料整体质量较高,为整个会议增色不少。
在会议材料中,要说相对容易起草的,应该是主持词,这至少是起草难度较小的材料之一。然而,就是这样的“小材料”,我也作了幅度不小的修改。回过头来看,我对主持词所作的修改,并不是因为送审稿的写法不对,也不是因为表述不当、措辞不准——材料组的核心成员都是专业写手,文字基础扎实,作战经验丰富,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我所作的修改,针对的主要是一些文字以外的问题和会议细节,而材料组的同志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或者思维还不够缜密,有的问题一时之间没有想到,或是想到了但考虑还不够周全。这就让我想起了自己常说的一句话:不怕“写不出”,就怕“想不到”。机关文稿写作,真正的难处往往不在于“怎么写”,而在于“怎样想”,在于你对必须写、应该写、需要写的内容是否都想到了,是否考虑清楚了。如果把该写的内容都想到想清楚了,剩下的事情不过是做好排列组合、落成具体文字而已。为此,这里特以经我修改、适合公开的一篇(段)主持词为例,对哪些问题容易想不到,作个复盘式的讲解。
我们先看主持词的开头。
送审稿:在刚才的第一阶段会议上,×主任、××书记作了内容十分重要的讲话,××书记作了热情真挚的致辞,为整个座谈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让我们深受感动、深受鼓舞。接下来,我们继续召开第二阶段会议。文秘家园(www.wenmijiayuan.com)整理发布
修改稿:在刚才第一阶段的会议上,×××主任、××书记作了内容十分重要的讲话,×××书记作了热情洋溢、豪情满怀的致辞,充分体现了×××××(注:讲话、致辞者所在单位的名称,下同)、×××××、××××对×××××工作和这次会议的高度重视。整个会议在领导们的高位推动、悉心指导下胜利开幕,让我们深受教育、深受鼓舞。接下来,我们继续召开第二阶段的会议。
我对这段话所作的修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点到领导的时候,统一采用“姓名+职务”的方式。送审稿中,第一位领导只点了姓,第二位领导用的是全名(2个字),第三位领导则省掉了姓,因为不统一,显得不够严谨。实际工作中,称呼“单姓+单名”的领导,往往会使用“姓+职务”或“全名(姓+名)+职务”;称呼复姓的领导,往往会使用“复姓+职务”,比如“欧阳主任”;称呼双名的领导,往往会使用“名字+职务”。后面这两种形式,一来简洁,二来显得比较亲近。但我主张,在正式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