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是指把别的人或事当镜子,对照自己,吸取经验或教训,以取长补短。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一些人对它的解读变了味,甚至有人认为“天下文章一大抄”。由于借鉴的态度和方法的差异,有的借鉴流芳百世,有的借鉴身败名裂。为此,本文将借鉴分为五个版本,逐个分析其特点和要求。版本高,层次相应也高,希望得到读者认可。
一、“引”要必要而精炼
我们在复述一些领导讲话、名人名言、经典桥段等时,往往会用到引用的方法。引用作为一种正式的修辞法,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明引需要注明出处,当然不算抄袭。暗引指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编织在自已的言语中,或是引用原句,或是只引大意。
相对于其他借鉴方法,引用的创新性总体上是最低的。由于它学习借鉴他人的比重相对较高,这也成了一些心术不正之人抄袭他人的“护身符”。对此,建议是必要而精炼。所谓必要,是说引用的次数不可滥,有必要才能引。所谓精炼,是说引用的内容不可滥,要少而精,尽可能让读者看到写作者自己更多的创新内容;否则,不仅会降低文稿的创新含量,而且会被钉在抄袭的“耻辱柱”上。
二、“仿”要“临”而不“摹”
这一版本的创新性明显高于前一版本,是模仿他人成功之处来拟写文稿的一种借鉴方法。鉴,古字写作“监”,其字形像人俯首在盛水的器皿里照脸,后来常用于监视之义,再引申为审查、仔细看。不管怎么演变发展,借鉴都没有生吞活剥的含义。所以,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好文章,在模仿时都要“临”而不“摹”,切勿囫囵吞枣、生搬硬套。
临摹原是书法术语,“临”与“摹”的共同点都是借鉴和保留原作的亮点,换掉一些非亮点的内容,因此,才有了临摹一词;同时,也因为它们不完全相同,尤其是“换”法不同,所以才需要区别对待。“临”,在书法中,是指照着原作写或画,重神似,轻形似;在公文写作实践中,“临”结合本单位实际和时代特点等因素更多,针对性、创新性更强。这种写法,借鉴外地文稿,把别人的经验换成适合本地实际的做法,实现成功“嫁接”;借鉴上级文稿,把要求换成可操作的内容,充分接地气;借鉴古时文稿,把往昔对象换成当今对象,做到古为今用;借鉴集体总结写个人小结,把集体所为换成个人在集体领导下的作为,使集体与个人各显其能。
“摹”,在书法中,是指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力求神形并重;在公文写作实践中,基本上属于死搬硬套,不仅抄袭的痕迹浓重,而且助长和滋生了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这种写法,硬套外地文稿,把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