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进校园讲党史主题党课:铭记时代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非常荣幸能走上三尺讲台,以一名老师的身份来和同学们讲述我们党的发展历史,讲述时代先烈为建立建设新中国矢志奋斗的传奇经历。今年是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百年来,我们党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和艰难险阻,她从一个仅有五十多人建立的小党,成长为如今拥有九千一百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披荆斩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国际形象,使中华民族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他们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头顶的民族大义,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时代洪流之中。回溯历史,无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还是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启动、新时代奋进当中,我们都能看到他们高大的身影,都能听到他们响亮的呼声!接下来,我为同学们讲述三个与我们河南有关的先烈事迹,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他们身上那种敢为人先、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一、抗日将军杨靖宇奋勇杀敌的事迹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打响了侵华战争的第一炮,仅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便占领了东北全境。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东北人民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一危难局面,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逃离,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挺身而出,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在敌后培育抗日队伍,积极牵制和消灭日寇在东北的有生力量。这其中,就有革命先烈杨靖宇。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出生于1905年,河南确山县人,中国优秀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始人和领导者。“九一八”事变之后,时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的杨靖宇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积极发展壮大抗日游击根据地,后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总司令,率领东北抗日军民先后打下了16个大小城镇,把游击区域扩大到了25个县,沟通了一条全长200余里的抗日游击战线,这在当时完全沦陷的东三省堪称一道“敌后抗战之光”。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面对敌人接连的“大扫荡”,杨靖宇果断选择迎战出击,灵活运用各种战术,率领主力部队在雪山密林中同日寇周旋,使敌人大受创伤,有力牵制了日寇向关内的进犯,极大鼓舞了当时东北地区的抗日士气,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拥护,也因此被日寇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在随后的几年,日寇抽调大批兵力组建了一支2.5万人的“联合讨伐队”,针对杨靖宇所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展开不间断的联合围剿行动,仅1938年一年就多达652次,并且在杨靖宇经常活动的地区大搞“集团部落”和“归屯并户”,为的是切断抗联军队和当地百姓的联系,使得抗联军队不仅要与几倍、几十倍的强敌苦战,而且还要经受严寒、疾病、饥饿的考验,当时的局面可以说是十分艰难。然而,雪上加霜的是,我们队伍内部竟然出了内奸,东北抗日联军的两名骨干成员接连投敌叛变,致使杨靖宇陷入日寇的重重围困之中,并且身负重伤、弹尽粮绝。面对这种令人绝望的境地,杨靖宇非但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选择背水一战,与敌人决一死战,最终身中数弹,靠在一颗大树上壮烈殉国,年仅35岁。在杨靖宇死后,日寇剖开了杨靖宇的胃,想知道他在最后这段时间里究竟是靠吃些什么支撑下去,而当发现只有皮带、棉花和草根却没有一粒粮食时,不禁感慨杨靖宇是一个“大大的英雄”。
新中国成立后,杨靖宇的遗体埋葬于他生前为之守护的白山黑水之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敬送了花圈。时至今日,时常有全国各地的凭吊者来到杨靖宇将军的墓前瞻仰这位曾经的卫国英雄,无不钦佩他身上的那种民族气节。
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着实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