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党建引领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位于××市××县××镇东北部的××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型村庄,表现尤为明显,集体经济“空壳化”,村庄“空心化”,干群关系“疏远化”。脱贫攻坚过程中,××省委组织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县帮扶干部进驻××村,带领××人民探索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为了增强村庄“造血”能力,驻村帮扶干部带领××人民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按照“党组织领导的、人民群众自己的、集体经济高度发展的、特色资源充分彰显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的发展思路,采取“人民公司+股份合作+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村特有的“红绿古”三色资源,走“农旅工商”融合发展之路,实现了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一、背景
××村作为一个深度贫困村,位于××县××镇东北部,在脱贫攻坚中面临着较为突出的“三农”问题。
1.农业基础薄弱。××村地理位置偏僻,资源利用率较低,人均不足一亩半,40%的土地撂荒;资源贫乏,山上因缺水树木难以成林,70%是荒山。村里没有优势主导产业,特色不突出,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收入低,因此农业兼业化、老龄化较为突出。村集体经济空壳,收入多年为零,致使村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长期无人问津。
2.村庄“空心化”。全村砖瓦结构房屋只占39%,大多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土坯房,房屋年久失修,瓦漏顶塌、门破窗残。村里道路破损,通村道路无人管护,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全村85%的劳动力外出打工,13个自然湾中,有5个常住人口不到10人。
3.贫困人口较多。××村国土面积10.5平方公里,共有13个村民小组,545户192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05户614人,分别占全村37.6%、31.9%。基层党组织薄弱,34名党员中有21人外出,在家党员平均年龄近60岁。村“两委”班子人难选、不健全,缺乏带头致富的思路和技能。干群关系疏远,“各吃各的饭、各干各的活、各走各的路”。
二、主要做法
××村的变化源自内生动力的变革。从党组织队伍这一关键环节入手,抓住产业发展这一关键要害,激发村民参与活力,健全制度机制,实现了蝶变。
(一)以党组织建设为关键,提升引领力
××村原有党组织空虚,干群关系疏远。为了尽快改变现状,从狠抓党组织建设入手,着力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感召力和引领力。
一是把选好“领头雁”作为关键工程。村子强不强,关键看头雁。省委组织部派驻驻村扶贫工作队,××县委县政府统筹选派××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干部,组成驻村帮扶工作团队。工作团队以培养选拔党组织书记为己任,在谋划发展中,帮助村党组织书记树立新发展理念;在项目建设中,提高村党组织书记带领发展的能力。
二是把配强“火车头”作为关键项目。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火车头。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围绕产业发展,驻村工作团队动员村里外出务工经商的村民、本村大学毕业生共320多人回村创业,从中发现、培养和选拔“80后”村干部8名。2018年换届前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56岁,换届后下降到33岁,增强了班子活力。
三是把建好“主心骨”作为关键内容。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首先建立党员、在外学子、能人、退役军人四本台账,摸清家底,建立村级人才库。其次培养后备干部,2019年新增入党申请人5名,发展入党积极分子7名,发展对象4名,预备党员2名,1名退役士官进入人民公司中层。在外党员80%回村报到,从中发展党员、入党积极分子12名,最后,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村湾整治党员带领,服务群众党员带头,产业发展党员带动,党组织和党员成为群众“生产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感情离不开”的主心骨。
(二)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增强内动力
为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利用好特有的“三色”资源,走好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村始终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始终面向市场,及时调整思路,边建设、边探索、边总结、边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