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就业、就医、就学环境持续改善,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加速“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年减少,不少村庄出现“人走房空”现象,农村村庄“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既浪费土地资源,又制约农村发展,亟需引起重视并研究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是农村吸引力逐渐减弱。通过实施脱贫攻坚行动,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提升,但部分偏远村庄自然条件依然较差,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尤其是网络设施建设滞后,物流体系不健全,文化娱乐设施匮乏,生活节奏慢、活力不足,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受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制约,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村级集体经济匮乏,就业岗位短缺,相较而言,城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工作机会以及生活居住环境更具吸引力,大多数“80后”“90后”新生代农村人口更愿背井离乡到城市务工,增加经济收入,取得稳定收入后,还会带动父母、妻儿举家搬迁到城镇,加快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迁移。
二是农民思想观念落后。部分农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老宅基地是“祖宗留下来的”,落叶总要归根,保存老宅就是留住了“根”,因此建了新房不拆旧房,即使到城镇购买新房,也不随意处置乡下老房。有的认为拆旧建新不划算,新房建起后自己住,父母老人住老房子,或用来堆放农具、粮草等用。有的封建迷信思想严重,认为住宅问题事关风水大事,不能随便乱动,更有部分农民遵奉“树挪死,人挪活”的古训或听信风水先生“宅大进财,路宽出官”的吉言,纷纷舍弃老宅旧屋到村庄外围或道路两旁寻求“风水宝地”,建设新房屋。
三是村庄规划管理滞后。由于历史原因,部分村庄缺乏统一规划,或者规划过于笼统,房屋参差不齐且道路不通畅,很多闲置土地被浪费,成为垃圾坑、污水沟,影响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