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留守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
留守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集农业生产者、乡村建设者、留守儿童看护者等身份于一身,其身心状况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影响。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留守农民面对如何融入新的发展环境、实现身份和价值观念的转变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留守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留守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其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考察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可知:农民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到调查总人数的91.8%,而未上过学的农民比率为6.4%。较低的文化水平阻碍着留守农民对新理论、新思想、新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不利于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加强留守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其文化素养及专业技能,塑造新型职业农民。一是有利于帮助留守农民认清自我价值,调动他们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乡村基层组织工作者与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能够帮助留守农民了解乡村振兴的内涵与意义,认清自身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其主体意识。二是有利于解决留守农民信仰缺失、信念不足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通过在留守农民中开展党的总路线的宣传教育,使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内化于心,用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弥补其精神空缺。三是有利于帮助留守农民树立科技兴农意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留守农民中采用理论讲授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使其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激发其学习科学技术与知识的兴趣,实现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
(二)加强留守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乡村社会中,留守农民在影响力和收入等方面与外出务工者相比处于劣势,而且长期的留守生活使他们面临来自情感、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因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沟通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易产生各种思想、心理问题。因此,加强留守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缓和、调节、润滑等功能,能有效化解乡村社会中潜在的问题,维护乡村社会的安定。一是有利于增强留守农民对共同富裕内涵与意义的理解,强化其集体意识、大局观念,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加强留守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其对共同富裕内涵的理解,能够纾解他们心中因发展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失衡感,激发其奋发上进的内在动力。与此同时,也能增强留守农民的大局意识,增强他们对乡村的归属感,自觉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二是有利于增强留守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通过在乡村开展法治道德教育,可以帮助留守农民厘清法律、道德、人情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强法治观念,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序参与乡村治理工作。三是有利于提高留守农民的综合素质。通过在乡村社会开展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