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加大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力度,切实发挥政协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作用,按照市政协年度协商计划,市政协常委会围绕“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主题,先后深入XX区、XX区、XX县、XX县调研,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并在充分借鉴中卫市、固原市工作做法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协商提出对策建议。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
近年来,XX市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总体部署,高位谋划、迅速行动,以实施“六大提升行动”为抓手,按照“规划引领、示范带动、梯次推进、长效巩固”的思路,扎实开展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工作,推动全市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民环卫意识普遍提高,XX区、XX区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XX区荣获“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荣誉称号。
(一)美丽村庄建设成效显著。坚持早谋划、早部署,切实把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打好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从压实领导责任、坚持系统谋划着手,成立XX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县、乡三级领导包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机制,制定印发了《XX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XX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完成172个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样板村18个、美丽村庄建设项目33个,全市农村水、电、路、迅等基础设施条件整体实现优化。
(二)农村“厕所革命”高质量推进。坚持数量服从质量,紧紧围绕农民群众需求,累计改造建设农村卫生户厕15.8万座、公厕140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1.6%。坚持每年对全市建设完成的户厕、公厕进行全面排查,采用一月一调度一督导一推进的具体举措,对已建成农村厕所运维开展“回头看”,确保“改一户成一户能常用”。
(三)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紧盯“清扫保洁、垃圾分类、压缩转运、资源利用、消纳处置”五个方面,高标准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运转处置体系,推行农村“两次六分、四级联动”垃圾分类处理模式,采取“上门收集、定时清运”,实现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全市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覆盖率达到35%,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98%。
(四)生活污水治理递次推进。坚持以项目为依托,综合施策,健全了“以县为责任主体、乡镇为管理主体、村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第三方运维机构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运维管理体系,形成“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察”的“五有”长效运维管护,全市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厂)56座,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0.7%。
(五)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坚持“硬件、软件”一起建、“村子、院子”一起抓,持续开展村庄清洁提升行动,示范样板村创建等工作。全面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义务工制、志愿者服务制等长效管护机制,推广积分治理模式,将群众院落环境卫生排名、维护村容村貌等文明行为纳入积分制管理奖励体系,激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动能。累计拆危拆违2283处,整治高速公路、主干道路沿线11051公里,清理生产生活垃圾26.2万吨,植树94万株,改造庭院6394户,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美丽乡村环境逐渐显现。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调研情况看,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整体上推进有序、措施有力,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对照中央、区、市党委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工作还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村庄规划特色不够鲜明。一是规划进程缓慢。村庄规划编制审核审批缓慢,如灵武市、XX县还有31个村庄未启动。还有些村庄存在边建设边规划、边规划边改进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二是规划模式单一。由于村庄规划多委托第三方公司制定,存在一个模式套着用、一个套路走到底的现象,规划文本不接地气、实用性不强,对村庄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产业元素等方面挖掘不深,特色化建设不足,“千村一面”现象突出,规划的指导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二)农业产业布局不够清晰。自治区第XX次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