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救助政策落实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XX区聚焦特殊困难群体,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特困人员供养为主体,以临时救助“救急难”为重点,编密织牢了面向困难群众的“全覆盖、兜底线”的基本社会救助民生防护网。
(一)维持社会救助政策帮扶力度。积极落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内的“四个不摘”要求以及城市和谐发展相关部署,对国家、省、市制定出台的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在上级文件暂未明确作出调整前,延续之前的原有帮扶救助政策一律不退、投入力度不减;对救助政策新作出优化、调整、新增的部分,如社会救助提标提补和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等,及时做好解读、宣传并推进落地见效。
(二)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精准落地。结合困难群众救助对象动态管理、社会救助审批权限下放等工作,区民政部门成立了社会救助督导小组,定期到各乡镇办开展实地走访和政策宣讲,指导各乡镇办对死亡、户口变迁、脱贫、就业等应当取消调整户及时清退,把新出现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救助保障范围。
(三)保障社会救助资金及时发放。严格按照社会救助资金发放程序和时间节点,确保各项资金及时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截止目前,各项政策资金已按月足额发放。
(四)促进社会救助水平显著提高。随时跟踪关注上级政策标准调整情况,在确保每月按时发放各项社会救助资金的同时,根据上级文件最新提标要求,及时推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生活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XX元、XX元,城乡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每人每年分别提高到XX元、XX元。
(五)确保社会救助效率逐步提升。根据“放管服”工作要求,进一步深化了社会救助制度改革,规范有序的将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的审批权限下放至全区乡镇办(街道),使乡镇办(街道)成为了审核确认社会救助对象的责任主体,区民政部门负责社会救助的监管工作。合理有效的分离了社会救助审核审批职能和监督管理职能,优化简化了审批程序,压缩了审批层级时限,确保社会救助政策动态管理更具时效性和科学性。
二、问题及成因
(一)城乡社会救助力度和水平存在差距。首先是基层干部力量相对薄弱。城区困难群众相对居住分散、流动性大、社会关系复杂,摸排难度大,而大部分城市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少且往往身兼数职,再加上救助政策上也未组建专门的队伍力量进行结对帮扶,人员数量与工作量以及工作报酬的不相匹配严重挫伤了社区社会救助工作者的积极性。其次是资源投入量相对较少。对城市困难群体的救助一般是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的固定标准进行生活补助或补贴,而普惠性资金扶持平摊到每个困难群众身上毕竟是有限的资源。农村困难群众基本上可以凭借着耕地和宅基地实现吃住自给自足,而城市困难群众的吃穿住行都是刚性支出,再加上城市物价水平相对较高,所以政策救助资金对一些生存困难的城市群众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政府如果不加大资源投入以创新救助途径或形式,救助面就显得较为狭窄。然后就是政策衔接不足,目前对城市困难群体的救助几乎普遍采用资金救助,发展性扶持存在缺口。虽然资金救助在很多情况下是最实在的,但事实上对大部分特殊困难群体来说,资金补助只能满足其当下短期生存需求,再加上城镇现有的其他配套政策,如就业救助和住房补贴等政策在实施中“僧多粥少”且受周期性限制,如果不加强各项保障政策的有效衔接,仅靠民政社会救助的给钱给物是远远不能满足其生活和发展的长期需要的。
(二)信息共享不畅,救助对象认定不够精准。县区级以上民政部门承担社会救助对象的信息核对工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需要财政、教育、公安、工商、卫计、司法、住建、人社、残联、扶贫等部门参与或配合,但目前区级层面信息共享机制推进缓慢,各部门之间尚未建立完善的政策联席会议沟通机制,大数据共享平台也未及时上线,保障对象的家庭经济收入核定仍然需要基层工作人员地毯式的入户调查和多方求证。不可忽视的是,部分居民隐瞒隐性收入问题仍然存在,且一些收入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