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员工”是指在一个企业工作时间相对较长、资历比较老、作出一定贡献的员工。从新员工到老员工,每名企业成员的成长成才的过程,与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过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但凡有几十年发展历史的企业,都会有一批在职的“奔五、奔六”年龄段的老员工,他们或成长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担负着重要的岗位职责;或历练成某一方面的高技能人才;或依然是企业的普通一员,默默无闻地奉献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任何事物都遵循着产生、发展、壮大、消弱的自然规律。怎样正确看待老员工群体,他们身上承载着什么样的优势,当前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我们认为这是企业需要认真研究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今年以来,党委工作部结合到基层的工作调研,就这一课题重点对老员工占比大等单位进行了调研。我们认为,“老员工”群体是优质的劳动力资源、智力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尤其是在应对市场挑战,全员渡危求进的局面下,应给予充分关注和开发,使之成为助推企业改革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的新的源动力。
一、“老员工”群体的基本情况
(一)队伍构成中占比较大,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5年1月底,工龄在30年以上或年龄在50岁以上的老员工598人,占全矿总人数的14.4%,但年龄在46岁及以上职工有2164人,占到全矿总人数的51%。不难看出,老员工在职工队伍中所占比例较高,是企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综合能力较强。老员工中有党员230人,占全矿党员人数的25.4%;管理人员78人,占全矿管理人员总数的21.1%;这组数字充分说明,老员工群体的整体素质是很高的。
(三)整体业务素质较高,部分是某些领域的领军人物。老员工中技师和高级技师109人,占全矿技师和高级技师总数的53.7%;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47人,占全矿技师和高级技师的39.8%。同时,老员工群体中还涌现出了“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煤炭行业“技术大师”、首届“十大金牌工人”、公司首批高技能人才等一批领军人物。
(四)大都在井下生产现场,是安全生产的主将。从事井下工作的老员工有443人,分别占全矿老员工人数和井下职工人数的74.1%和33.8%。他们在企业持续受教育多年,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意义感受深刻,有着关注安全、维护安全、保障安全的行为自觉和基本技能。
(五)经历和经验丰富,吃苦、担当,有责任心。从调查中了解到,这些老员工大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参加工作的,经历过煤炭“黄金十年”辉煌,人生和社会、工作阅历丰富,岗位经验老道,且大多从事过或仍在从事生产一线的艰苦劳动,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在与区队管理人员座谈中了解到,老员工是基层工作的中坚力量,无论把什么事交给他们去办都放心。调查显示,在井下工作的老员工大都从事着区队长、班组长、安监员、采煤机司机、掘进机司机、主排水泵司机、主扇风机司机、大绞车司机等重要岗位,个个独当一面。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把工作强度大、环境差的工作干得红红火火、井然有序。
(六)对企业的忠诚度高,与企业的感情深厚。老员工绝大多数是从老区各单位抽调的生产和管理精英。当年,在他们响应企业发展需要,舍小家、顾大家,率先“走出去”担负开发“救命工程”,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有许多老员工一家两代、甚至三代都是煤矿人,有的从小在矿山长大,有的从参加工作一直扎根在矿山。他们有着强烈的情结——企业就是他们的家园,干好工作不单单是为了养家糊口,更多的是共建家园的一份责任。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工作负责、对事业执着、对企业情深和忠诚,关键时候能够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更有一些专业技术精湛的老员工,面对社会上高薪聘请的诱惑,不为利益所动,忠诚服务公司。同时,老员工大都能够理性看待改革形成的各种利益调整,不抱怨、不懈怠,不做有损企业利益和形象的事,充分体现了与企业的“贴心连骨”。
除此之外,老员工群体中的多数,身体状况一般,家庭生活负担较重,原始学历不高,思想比较传统,干劲足而魄力不够大。几十年在煤矿井下摸爬滚打,受各类职业病侵饰,其身体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许多老员工“未老先衰”,身体状况不容乐观。他们中的大多数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生活负担比较重;初中、高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