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近年来,各地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大力开展农村耕地撂荒整治行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但由于生产条件、种植效益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撂荒地复耕复种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需引起重视大力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是复耕复种效益低下。在北方地区,群众基本是靠天种植,但近年来,霜冻、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多发,特别是去年前半年久旱,后半年阴雨连绵,导致农作物减产,经济效益不稳定,加之部分地块撂荒时间过长,生产条件较差,耕作地块道路崎岖,农业机械无法到达耕作,复种难度大,而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以及人工费用连年上涨,农民投入产出基本持平。因此,群众产生了“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思想,宁可花钱买粮食,也不愿意自己复耕种粮,导致耕地撂荒病态“久治不愈”。
二是劳动主体力量薄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有的甚至举家外出,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和妇女,而且年龄普遍偏大,大多数是处于60岁左右的中老年,文化程度偏低,掌握新型农业技术较慢,开展农耕既无技术也无体力,年轻人很少从事农业生产,绝大多数出门务工抓创收,导致生产劳动力短缺,形成了“老人农业”和“妇女农业”,没有足够的能力耕种田地,致使一部分撂荒的耕地无法按时按要求复耕复种到位。
三是农业生产条件落后。近年来,虽然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复垦整理等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