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贮小麦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XX某地小麦还有20来天即将成熟,却被提前收割当作青贮饲料,一亩青贮小麦能卖1500元的高价。这一现象在网上曝光后,引起社会极大关注。针对这一现象,农业农村部已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青贮小麦现象表面看是农民个人行为,背后却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其反映出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亟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原因分析
一是籽粒小麦收益相对较低。虽然国家实施了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政策,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了种粮农民收益,但增长幅度有限。据中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数据显示,目前籽粒小麦亩均收益约为1100元,除去农资等成本,亩均纯收入只有300—400元,收益好时也就500元左右。而目前青贮小麦亩均能卖到1500元,相比后续风险与价格都未知的籽粒小麦,青贮小麦不仅可以减少剩余生长期的农资投入,而且无需秸秆处理与晾晒成本。从经济利益看,卖青苗的收益高于卖籽粒小麦的收益,极个别农户选择了卖青苗。
二是种粮补贴作用发挥不明显。粮食补贴政策虽然深受农民欢迎,但受农资价格快速上涨,抵消了粮食补贴政策给农民带来的收益,粮食补贴政策的激励效果并不明显。现行粮食补贴政策不论耕种与否、实际耕种面积多少,一律按土地承包证书上的面积进行补贴,导致“种粮的补、不种粮的也补”,这种雨露均沾式补贴政策难以调动种粮积极性。在高标准农田规模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