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xx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回顾2022年工作,坚定发展决心
2022年,外部环境、宏观形势严峻复杂,罕见高温、多轮疫情交织叠加,版图瘦身、总量缩水挑战空前,我们面临的困难超出预料、挑战超过预判、付出超越预想,但取得的成绩好于预期。一年来,我们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坚持“奋进达川、先行示范”工作基调,聚焦区委“五个奋进”要求,坚决做好“两个统筹”,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圆满完成区三届二次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202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67亿元、同比增长(下同)5%,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
2022年,我们聚焦“经济要稳住”,精准施策“稳大盘”。在全市率先出台稳增长“40条”措施,1.2亿元真金白银直达惠企,“区级领导企业接待日”机制创新建立,政策“活水”精准滴灌。500万元消费券轮番发放,美食文化啤酒节、冬季房交会等活动引爆热潮。“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攻坚行动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全过程效率革命”纵深推进,谋划储备项目2281个、开工72个、竣工65个,连续8个季度位列项目考核“红榜”榜首。中门堰水库、沙滩河水库灌区改造项目历史性挤入国家“十四五”盘子。全区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民生工程—达石快速隆重开工,沿线群众翘首期盼、渴望多年的“快速”梦想终于实现。争取中省预算内资金7.7亿元、居全市第一。首次上榜“中国西部百强区”。
2022年,我们聚焦“疫情要防住”,众志成城“克时艰”。面对三年来最为严峻的疫情考验,沉着应战、尽锐出战、协同作战,“扁平化”指挥体系高效运转,区级领导带头攻坚,包片单位坚守“疫线”,1.5万名党员干部昼夜奋战,6000余名医务人员逆行出征,广大群众守望相助,用最小代价、最短时间顶住了疫情冲击。因时因势调整防控措施,全力“保健康、防重症”,实现了有序转段、平稳渡峰。探索总结的基层“网格化”治理经验,在疫情防控新阶段发挥了关键作用,系列经验获《人民日报内参》《人民日报》刊载。
2022年,我们聚焦“发展要安全”,全力以赴“保稳定”。积极应对60年罕见、持续38天的“炙烤”模式,拉闸限电、让电于民,保水送水、守护民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燃气、自建房、小水电等安全隐患有效整治,全年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现场指挥官制度落细落实,景市、虎让2起地灾避险入选全市“成功避险案例”。压实信访包案化解责任制,全年未发生一起进京赴蓉非访。党的XX大安保维稳任务圆满完成。扫黑除恶斗争成效显著,电信网络诈骗得到有效遏制。平安建设满意度测评连续四年居全市第一。
一年来,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致力产业重塑,推动转型提质。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6.8:26.2:57。农业稳产增效,全市“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圆满承办,《有颗粮心在米城》广为传唱,达川“丰景”登上央视荧屏。整治撂荒地3.2万亩,年产粮食54.3万吨、蔬菜80万吨,扩种大豆7.3万亩,荣获全市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水稻高产金奖。成功创建“全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出栏生猪72万头,创成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个。培育省市重点龙头企业4家。引进四川好味稻、深圳深农集团等知名企业,推动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乌梅现代农业园区顺利迎考,有望实现省星级园区“零突破”。达川乌梅入选“四川十大地理标志道地药材品牌产品”。顺利通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回头看”。代表全省满分通过“新一轮退耕还林国家级验收”。超额完成耕地进出平衡恢复补充任务。
工业破局增势。“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铁山产业新区“一区三园”规划布局。新入驻企业16家,开工工业项目15个、投产10个,技改投资、工业投资增速分别居全市二、三位。中陶建材、国信达二期建成投产。引进十九冶提速百马产业新区建设,天然气调压站、110KV输变电站、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竣工投用。G210园区段开工建设,双木大道、众志路连接新旧国道段全面贯通。
服务业持续增长。完成“个转企”255户、“小升规”72家。升华商圈步行街完成打造。达州本地生活创新产业园、万达开直播电商孵化园等新业态加快构建,奥莱购物广场开业运营,杨柳商贸集聚区实现销售收入231.2亿元。成功创建2022年全省服务业强区。培育国家3A级物流企业5家、居全市第一。入选“全国农村物流服务品牌”1个。新入驻金融保险机构11家,存贷比连续6年居全市第一。百节乌梅山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获评全市最美景区1个、最美街区2个。
——致力夯基固本,推动城乡提品。更新城市步伐加快,城市更新发展中心创新成立。“三区三线”科学划定。第一、二批次乡镇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三微工程”全面实施,省建十五司达州基地城市更新项目启动征拆,97个老旧小区焕发新颜,1.9万平方米违建依法拆除。翠屏山片区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南山路、达州中学上山路顺利贯通,翠云大道上跨桥梁主体完工。南滨路仙鹤居段拓宽改造。汉兴公园、临江公园、华川游园对外开放。“三大整治”活动有力开展,蜀东花园示范点位打造经验在全市推广。打造共享空间791处。7个城区污水管网点位、6个内涝治理点整治完成。新(改)建公厕5座、便民摊区6处、垃圾中转站4座、5G基站1094座,新建停车场7个、新增停车泊位1988个。
建设乡村步伐加快,“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首战告捷,S202建成通车,虎让渡改桥竣工投用,桥湾大桥开工建设,新(改)建幸福美丽乡村路115公里、撤并建制村直连路120公里、通组路71公里。入选全省两个、全市唯一“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石峡子水库竣工投用,斑竹沟水库开工建设。3个场镇供水管网改造完工。1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连续3年获得全市水利建设“甘露杯”。新建高标准农田8.2万亩,整区域推进经验在全省推广。完成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项目25个。新(改)建乡镇垃圾转运站54个、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175个。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先进乡镇1个、示范村6个。石桥镇入选全省乡村文化振兴样板镇,大堰镇卢岗村获评全省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先进村。
——致力增进福祉,推动民生提档。70%以上财政收入书写民生账本,十大民生实事全面兑现。新增城镇就业5847人。完成保障性租赁住房159套,交付安置房1042套。实验小学锦云校区、达州中学百马校区开工建设,嘎云幼儿园、小河嘴幼儿园建成投用。达县职高入选全省首批“四星”中职名校。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实现“九连升”,中考A+1上线人数位居全市第一。区妇计中心完成新院搬迁。区人民医院创“三甲”、区妇计中心创“三乙”顺利迎接省级评审。医教养示范园区加快打造,区老年养护中心、2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成投用。区图书馆获省“金熊猫”奖。仙鹤路溢流口有力整治。林长制工作全面落实。城区空气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8天,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河湖长制工作考核连续5年居全市第一。“八五”普法深入实施。双拥共建纵深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不断加强。
——致力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提能。“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落实,累计办件42.5万件、办结率100%。国有企业改革有序开展。34家机关食堂统建、统筹、统营,“四大难题”有力破解。国防动员体制不断完善,民兵建设“十四五”计划实质落地。重度肢残“多部门上门鉴定+”微改革获省市点赞。“达川代办”深入实施,新增市场主体4633家。成功承办第37届达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特等奖数量居全市第一。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专家工作站2个、院地合作项目5个,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制造业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扎实开展。举办招商推介活动5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7个、资金348.3亿元,引入外资企业1家、到位外资居全市前列。
——致力自身建设,推动效能提升。深入开展“三学三讲三赛”,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党的XX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及省市区委全会精神,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政府系统“攻坚落实年”行动扎实开展,“抓落实八条”践行有力。《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制定出台。建成省级便民服务中心5个,创建省级村(社区)便民服务室示范点30个。158件人大建议、224件政协提案办结率、满意率达100%。108件区长信箱、2.5万条政务热线高效办结。府院联席会议常态召开,联动更加紧密。“四心”作风问题教育整顿〔9〕暨“三树三创”常态化作风建设深入推进。“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整治有力。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有效发挥,审计、统计、档案、保密、老龄、慈善、残疾、地方志、红十字会、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过去一年,政府工作紧扣区委部署,秉持“重点工作创先争优,社会治理平稳有序,财政收支有保有压,底线工作严防死守”,主动答好保障安全的“基础题”,稳经济增长的“必答题”,防疫抗旱的“加试题”,重塑发展格局的“新课题”,在挑战中踔厉奋发、在困局中寻得突破、在逆境中赢得主动,奋力开创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