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贫困山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初步探索
xx市位于xx省西北部,地处xxxx四省市交界处,全市总面积x.xx万平方公里,辖7县x市,总人口xxx.3万人,其中以xx族、x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xx.xx%。xx市是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地,是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xx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地区,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生态屏障,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近年来,xx市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立足xx实际,突出“山区特点、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大力推进宜居、宜游、宜业、宜养的人民满意城镇建设,在贫困山区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上作了一些有益探索。2018年底,全市建成城区面积xxx.xx平方公里,常住城镇人口xxx.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xx.5%。
一、实践与探索
(一)立足市情,科学定位。我们立足xx市山水风光神奇、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资源禀赋独特的市情特点,确立了把全市x.xx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作为一个全域生态、全域文化、全域旅游、全域康养的大公园来整体规划、建设和管理,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xx胜境和“民族文化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文明进步”的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目前,已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市率先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xx古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xx镇、xx镇、xx镇、xx镇,形成了以自然生态区、文化生态区、旅游景区、城镇和村庄为生态点,以主要流域和交通走廊为生态线,以融山水人文于一体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建成以市府xx为核心、以x个县城重点、以xx个卫星集镇节点的半小时生态城镇群。
(二)遵循规律,突出特色。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突出规划引领,走具有“山区特点、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一是遵循山区特点。我们在城镇建设上,立足原有依山临水的山区城镇布局,注重因势利导,顺势而建,不削山,不填河,不贪大求洋,着力打造“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城在绿中、绿在城中,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山区绿色生态城镇,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比如xx古城,城区发展空间有限,我们就按照“青山抱古城”的建设思路,在外围建设森林公园、公共服务设施,既留住了古城的魅力,又增添了外围的绿色。先后荣获“中国最佳休闲小城”和“中国最宜居城镇”等称号。xx镇被称为“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二是突出民族特色。围绕xx族、x族文化特色,坚持“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原则,加大对xx古城、xx镇、xx镇、xx镇、xx镇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改造力度,逐步恢复古名居、古商铺和名人故居,引导部分居民迁出古城镇,降低人口密度,为古城保护释放更大空间。将推进生态城镇建设与传承民族文化、发展全域旅游相结合,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风貌、文化魅力和民族特点的魅力城镇,提升xx族、x族文化在城市建筑、功能设置等方面应用,做到传承历史不落俗套,顺应时代不造作,植于本土而优于本色。三是体现时代特征。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理念贯穿于城镇建设全过程,推动城镇高效节约集约发展,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城市新区建设上,与高速公路、铁路、大通道连接线全面对接,拉开城镇道路骨架,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建成集居民小区、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