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优质校创建中期验收后工作推进方案
为建设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优质专科学校,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按照省教育厅《关于《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任务(项目)审核确认结果的通知》的要求,结合省优质校建设要求以及我校优质校创建总体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一、优质校建设概况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将要建设200所左右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所谓优质专科高职院校,就是不断“优质化”的高职院校,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定位准确、产教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一流专业(群)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等方面。教育部提出建设优质校的目标,就是要在高职战线树立起改革发展的“新标杆”。
“示范校”建设重点抓的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骨干校”建设重点抓的是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而“优质校”建设则重点抓产教融合的院校整体质量提升、技术技能积累和社会服务、实现国际化办学水平的突破,强调一流学校、一流专业建设,被称为高职院校的“双一流”。与示范校建设相比,优质校建设方向、重点均有了较大变化,一方面要扬所长,目标导向,办出学校自身特色,另一方面要补短板,问题导向,补上制约学校改革发展的短板。
按照省级统筹的要求,各地启动实施了优质校建设计划,经过竞争择优、重新洗牌,一批新发展起来的非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也加入了这个行列。我省确立了国家级优质校建设立项单位12个、省级优质校建设立项单位11个,我校是省级优质校之一。当前,全校上下要全力以赴,聚焦聚力优质校建设,要站在高职教育历史的高度建设优质校;站在学校强校升本、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建设优质校;站在学校创一流品牌的高度上建设优质校;站在重在落地、重在成效的高度上建设优质校,确保优质校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20XX年9月,省教育厅组织了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期验收,我校上报了承担优质校建设22项任务、2个项目的绩效报告,通过总结成果、查找问题、验收反馈,学校在建设优质校取得成绩的同时,与其他优质校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一是教育教学、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国家、省级标志性成果不多;二是教科研学术论文数量少、人均科研成果数量少;三是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派出师生基本是空白;四是社会培训机制不完善、培训数量少、规模小;五是横向课题项目、横向技术服务与技术交易到款额和纵向科研经费少;六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等。
针对以上短板与弱项,需要我们发扬“逢旗必夺、勇争第一”的精神,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敢于向惯性、惰性、任性挑战,向困难和问题挑战,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提高优质校建设质量和水平。
二、优质校建设思路
以创建优质校为主线,依据对标差距分析、优质校中期验收差距,明确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确定建设的重点领域,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弱项突破、争创一流。一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省内一流的内部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二是打造国内、省内一流的专业示范点、骨干特色专业,提升与行业发展的契合度;三是着力提升教师素质,建设一支德能兼备、专兼结合一流“双师”队伍;四是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与社会培训,增强社会服务贡献度;五是加强国际化办学,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六是加强智慧校园建设,逐步实现教学、管理、服务、生活信息化全覆盖;七是突出文化育人特色,将行业职业文化融入校园、进入课堂;努力将我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优质专科高职院校。
三、优质校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优质专科校建设项目,谋发展、重内涵、补短板、强管理,全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治理结构和体系不断完善、专业特色不断凸显、产教融合深度推进、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学校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增强,使学校成为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优质专科高职院校。XXXX年,力争达到省内一流高职院校水平的量化指标10个以上;建成国家级标志性成果10个以上,省级标志性成果15个以上。
(二)标志性成果
——综合实力。学校办学条件、专业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加优异,内部管理水平和师资力量更加强大,产教融合、医教协同、社会服务及国际合作更有特色,学校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为区域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建成省级优质专科校,力争牵头组建河北卫生与健康职教集团,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等标志性荣誉称号。
——人才培养。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培养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就业竞争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力争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批国家、省级奖项;在其他各类学生活动竞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奖项。年内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均达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5%以上,护资考试通过率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专业建设。强化专业品牌意识,力争在全国示范专业点、省级和校级骨干专业,建成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2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1-2个、省级专业师资培训基地1-2个、校级品牌专业群1-2个;培育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门,省级3-5门;主持、参与国家级专业教学标准指导方案2-3个;主编国家规划教材或国家卫计会十三五规划教材15本左右;建设2-3个国家级、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参与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3个,推进2-3个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师资队伍。打造一支以名师大师为引领,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导的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建设大师工作室1-2个,名师工作室2-3个。“双师型”专业专任教师比例达85%以上。培育省级教学名师2-3名、省级教学团队2-3个。培养青年技能名师2-3名;争取国家级、省级信息化教学大赛奖励4-6项。争取省级培训项目1-2项。完善兼职教师资源库。
——教研科研。争取立项国家级教学、科研及创新发展项目3-4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6-8项、省级科研项目6-8项、省级教学及科研成果奖励4-6项、省级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奖励1-2项、发明专利1-2项、其他专利10-15项,发表学术论文200篇以上。培育国家级成果奖励1项。
——智慧校园。加强高水平智能校园建设,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完成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任务,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泛在化”的职教课堂新生态,促进学校管理和教学形态的根本转变。
——其他方面。不断拓展国(境)外合作交流范围。建立起完善的学校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整体功能,凝练办学特色,形成具有卫生职业教育特色的XX品牌文化。
(三)绩效指标
1.量化指标
建设目标 |
序号 |
量化指标 |
量化值 |
综合实力 |
1 |
专任教师生师比 |
≤27:1 |
2 |
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 |
≥20 |
|
3 |
生均图书(册/生) |
≥75 |
|
4 |
生均工位数(个/生) |
≥1 |
|
5 |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生) |
≥8300 |
|
6 |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生) |
≥18 |
|
7 |
生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时间(天/生) |
≥266 |
|
8 |
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 |
≥50 |
|
9 |
专任教师人均企业实践时间(天) |
≥150 |
|
10 |
双师型教师比例(%) |
≥85 |
|
11 |
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 |
≥35 |
|
人才培养 |
12 |
新生报到率(%) |
≥95 |
13 |
第一志愿投档率(百分比) |
100 |
|
14 |
应届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百分比) |
≥80 |
|
15 |
应届毕业生执业护士资格证通过率(%) |
≥90 |
|
16 |
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 |
≥95 |
|
17 |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
≥95 |
|
18 |
初次就业率(%) |
≥80 |
|
19 |
年底就业率(%) |
≥95 |
|
20 |
就业对口率(%) |
≥92 |
|
科技开发 |
21 |
年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万元) |
≥30 |
22 |
年横向科研经费到款额(万元) |
≥20 |
|
社会服务 |
23 |
公益性培训服务(人日) |
≥12000 |
2.标志性成果
预期培育、建设、建成的国家、省、校级标志性成果
类别 |
序号 |
标志性成果名称 |
成果数量 |
国家级 |
1 |
国家级教学改革课题(培育) |
≥1 |
2 |
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培育) |
≥1 |
|
3 |
国家级成果奖励(培育) |
≥1 |
|
4 |
国家发明专利 |
≥1 |
|
5 |
实用新型专利 |
≥10 |
|
6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
≥3 |
|
7 |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
≥1 |
|
8 |
国家级微课教学比赛获奖 |
≥5 |
|
9 |
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标准指导方案 |
≥1 |
|
10 |
参与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
≥3 |
|
11 |
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点 |
≥2 |
|
12 |
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 |
≥1 |
|
13 |
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培育) |
≥1 |
|
14 |
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含培育) |
≥2 |
|
15 |
主编国家规划教材或国家卫计会十三五规划教材 |
≥15 |
|
16 |
国家级综合荣誉称号(全国文明单位) |
≥1 |
|
17 |
全国行业协会组织的学生技能竞赛 |
≥15项次 |
|
18 |
全国行业协会组织的教师教学竞赛 |
≥3 |
|
省级 |
1 |
省级教学改革项目 |
≥6 |
2 |
省级科研项目 |
≥6 |
|
3 |
省级教学成果奖 |
≥3 |
|
4 |
省级科研成果奖 |
≥3 |
|
4 |
省级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获奖 |
≥6 |
|
5 |
省级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 |
≥3 |
|
6 |
省级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奖 |
≥2 |
|
7 |
省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 |
≥2 |
|
8 |
省级骨干专业 |
≥1 |
|
10 |
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培育) |
≥2 |
|
11 |
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培育) |
≥2 |
|
12 |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培育) |
≥2 |
|
13 |
省级教学团队(培育) |
≥2 |
|
14 |
省级教学名师(培育) |
≥2 |
|
15 |
省级优秀教师(培育) |
≥2 |
|
16 |
省级专业师资培训基地(争取) |
≥1 |
|
17 |
省级师资培训项目(争取) |
≥1 |
|
18 |
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培育) |
≥1 |
|
19 |
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培育) |
≥1 |
|
20 |
省级服务团队 |
≥2 |
|
校级及其他 |
1 |
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
≥1 |
2 |
建设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
≥1 |
|
3 |
建设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 |
≥2 |
|
4 |
校级骨干专业 |
≥4 |
|
5 |
建设校级品牌专业群 |
≥3 |
|
6 |
校级在线开放课程 |
≥10 |
|
7 |
建设大师工作室 |
≥2 |
|
8 |
建设名师工作室 |
≥2 |
|
9 |
培养青年技能名师 |
≥2 |
|
10 |
“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
≥3 |
|
11 |
“双师型”专业专任教师比例 |
≥85% |
|
12 |
培养学术带头人 |
≥2 |
|
13 |
横向合作课题 |
≥2 |
|
14 |
承担和完成市厅级各类科研立项 |
≥30 |
|
15 |
学术论文 |
≥200 |
|
16 |
SCI论著 |
≥1 |
|
17 |
咨询报告 |
≥3 |
|
18 |
争取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
≥2 |
|
19 |
成功孵化创新创业项目 |
≥15 |
|
20 |
自主创业比率 |
≥2% |
五、建设内容
注:带“★”号为优质校创建重点推进、提升任务。
(一)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产教/医教深度合作
1.优化内部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校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全面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进一步加强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规范依法办学行为,全面梳理现有制度体系,完成“废、改、立”工作,形成符合现代高校办学要求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不断提升法治化管理水平。推行以教授治学为主导的学术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既相对分离又相互支撑的制度体系,创新学术组织体系,改革学术事务管理方式、学术资源整合方式,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
2.推进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二级系部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权责明确、规范有序、运转高效的校系二级管理制度,推进以下放人、财、事权为核心的改革,制定科学的二级管理考核体系。建立系部工作专项考核制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