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察调研产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各位发言的专家、企业家都讲得很好,都提到了目前X“XXXX”茶发展的困难和问题,请允许我在这里做一个梳理并提出一点我个人的建议:
“XXXX”茶,在大叶种的背景下,有它的独特韵味和优势。比如我们喝到这里的绿茶、晒青绿茶、红茶,不像X区域的茶那么浓烈、霸气,“XXXX”茶的香、醇、独特韵味是不可比拟的,有他的特色,所以我们要差异化发展。这里的生态、地理环境、土壤,都是“XXXX”茶地方独特品质因素,我觉得,不要去和版纳比热带气候,要比我们这里的独特优势。当然,今天更多是来找问题的,所以XX“XXXX”茶,我觉得有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品质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昨天到今天,一路喝、一路看,绿茶、红茶、包括晒青绿茶,它的品质水平和原料基础是不对等的、不匹配的,在品质方面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第二,品牌影响力刚刚起步。
刚才X卫视茶频道的X团队介绍了X“XXXX”品牌元素的理念以及传播,做了一些工作,这是良好的开端。但是站在茶行业的角度,走出X,知道X的人不多,知道“XXXX”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我们未来任重道远。因为品牌影响力不大,所以我们要做竞争力营销。刚刚X用到一个非常经典的词,叫做“产地营销”,我们家门口的好茶,坐地等着上门来的游客,这只是一种简单的传播,我们的营销,还没有上升到现代营销的高度。
第三,企业规模偏小。
全市有X家企业,X有X家,今天都活得很滋润,我们有这么大的面积,尽管单位面积产出不是很高,但还是不错的,总体来说比种植包谷玉米的农作物,我们要幸福很多。但是作为现代企业来讲,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四,综合效能较低。
整个X的茶产业综合效益,每亩产出,跟我们X原产地这么优异的品种资源是不匹配的。全X的平均亩产是XX元,X的亩产高低不一,从昨天问下来,高的有XX-XX元/亩,更低的也有。总体而言,在XX,平均亩产达到XX元以上,这是起步要求。这么好的资源,我们要培育平均亩产达到XX元以上的优异高效茶园。第一天看到的茶园基础非常不错,让我感到很激动,茶园的基础与茶叶长势,我觉得可以达到每亩X万元的中国高效产能基本水平。每亩X万元,X万亩就是一个亿的农业原产值,再加上品牌延伸,这个产业才有机会。从业态上来讲,我们更多的还是传统茶叶,尽管我们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茶旅融合才刚刚有一点点影子。昨天我们好不容易到了X最豪华的酒店,喝的还是临沧茶。没有喝到“XXXX”的茶。所以,品质、品牌、营销、企业、效益、业态六大方面,都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基于这些问题,我具体提几点看法:
第一,提高茶园的生产管理技术水平。
要借助本土专家资源,提高茶园的生产管理技术水平,把我们的优质原料,第一车间在茶园,做得更精进。用现代茶园管理水平,把我们的茶园肥土水平、修剪水平、病虫害控制水平,做到X的第一方阵里面,原相做的更好一些。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里的土质很好,有机质比较丰富,所以不施肥。我非常反对茶园无肥无药,这是在误导中国茶产业。天天采茶叶,你不给他营养,全靠自然的生长补充,是远远达不到的。要不断的把茶叶保持在青壮年状态,保持活力。无肥无药问题我在这里不展开讲,期盼X的农业大学、协会,集聚专家走进X,走进X,做生产技术培训、现场示范。我觉得通过两三年的时间,能够看到茶园原相的生机勃勃,做好第一车间。
第二,多品类并举、协同发展、共享“XXXX”品牌价值。
X的茶做绿茶比其他地方要好一些,但是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