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分类是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途径。自2019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启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城市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xx%,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是居民分类意识不强,分类投放准确率不高。《生活垃圾分类标志》规定,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类,但在日常生活中,群众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强,主动性较差,存在“多数人分、少数人不分”的不均衡现象和“今天分、明天不分”的摇摆现象,容易诱发“破窗效应”。据西安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调研显示,西安市仅有xx%的群众会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其余xx%的群众完全不分类或只简单进行分类。同时,部分群众对垃圾分类标准了解不够清晰,还存在误投或投放不精准的情况。据调查统计,有xx%的群众能准确分类垃圾,有xx%的群众仅能区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有xx%的群众完全不会分类。
二是设施设备配套滞后,收运处理不够规范。一些地方垃圾桶配备不到位,仍以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为主。以xx市为例,城区共有垃圾桶xx余个,其中“四类”垃圾桶不足xx个。垃圾清运车普遍不具备分类收运功能,加之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专车专用,混装混运的情况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去年xx月至今,因垃圾混装混运被处罚的案例达xx余起。部分城市缺少厨余垃圾、再生资源和危险废物处理等设施场所,垃圾处理仍以填埋为主,极易造成环境污染,引发安全事故。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