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方法快速模仿写一篇文章
干什么事都是这样:“姿势”对了,越做越顺。否则,事倍功半。模仿也不例外。模仿有学、思、践、悟4个动作,也有鹦鹉学舌、方枘圆凿、盲人摸象、买椟还珠、东施效颦、邯郸学步6个误区,如果把握不准,会误入歧途。今天,我要说,一篇文章即一个多维系统,学习借鉴好的文章,应该立体性把握,围绕主题、风格、方法、结构、观点等要素多向度模仿,借“题”发挥、借“风”使船、借“石”攻玉、借“瓶”装酒、借“辞”表意。
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
一、借题发挥:模仿情景主题
所谓借题发挥,就是通过移花接木的手法,把他人作品中的“情节”“情景”移用到自己作品中,产生“老树发新芽”之效。借题发挥,分为借“情景”和借“情节”两种:
1.借鉴特定“情景”
请看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你读到第一句,肯定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没错,欧阳修也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两相对比,你就会发现李清照词里的模仿痕迹了。事实上,李清照也坦承这一点。她在《临江仙》词序里写道:“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这种模仿是对“深深庭院”意境的模仿。
再看秦观《画堂春·春情》:
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宝篆烟销龙凤,画屏云锁潇湘。夜寒微透薄罗裳,无限思量。
凑巧的是,温庭筠有首《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秦观是北宋时期的人,而温庭筠是晚唐人,这两首词里都有“雨后”“斜阳”“杏花”这样的意象,很有借鉴的味道,而从时间上看,显然是秦少游模仿了温庭筠。事实也是如此,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说:“温飞卿《菩萨蛮》‘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少游之‘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虽自此脱胎,而实有出蓝之妙”。
可见,王国维先生是赞同模仿一说的。
2.借鉴特定“情节”
这种方法在小说等文学创作中很常见。比如,神话学家坎贝尔(JosephCampbell)在比较了人类各个文明的神话故事,如英国古代史诗《贝奥武甫》、两河流域古代史诗《吉尔伽美什》《荷马史诗》《亚瑟王传奇》、印第安人的神话、各宗教经典以及当代小说后,发现了一个统一的神话模式——“英雄之旅”。他在《千面英雄》一书中,把这种“英雄之旅”归纳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启程,英雄从平凡的世俗世界离开。第二个阶段是启蒙,英雄在一个超自然的世界中冒险并获得成长。第三个阶段是归来,英雄完成冒险使命后,带着拯救世界的方法回归平凡世界,并造福大众。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人类文明的故事,可以说都是某种“既定情节”“既定规律”的重复,或者说是一定程度上的模仿。到现在,这个“英雄之旅”的既定模型对好莱坞影响巨大,无数编剧和导演受到这它的启发,创作了很多佳作,如《蜘蛛侠》《超人》等等,虽然这些作品讲的是不同故事,却似乎都在模仿着一个似曾相识的“情节”。
据有的学者研究,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就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有证据表明,《高老头》与莎士比亚《李尔王》里的父女关系的情节非常相似,有模仿的痕迹。
这种模仿现象,在我国文学作出中也是存在的。别的不说,就说“四大名著”。严格地讲,这四部作品皆非“原创”,而是作者充分借鉴相关史料、传奇故事、民间传说的情节,通过艺术加工改造而成,本质上,也算是模仿。研究表明,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可能借鉴了《金瓶梅》家庭兴衰的故事情节。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时,可能借鉴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火烧楞伽宫、盗仙草,帮助罗摩征服强敌,救出妻子的故事情节。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借鉴情节和情景,公文中也可以。
仔细想想,其实公文结构里承转合间节奏上的变化,就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情节,问题的发生环境、背景描述也可看作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情景,而数据、事例,则可以看成是表演的主角。因此,公文写作里对主题的模仿,是很常见的。比如,在讲话稿的起草中,经常要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认知规律,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表述规律;在总结性文稿中,通常要按“干了什么—效果如何—问题在哪里-如何改进”这样的“情节”来摆布内容,本质上,也是对某种公文“特定情节”的模仿。
二、借风驶船:模仿风格特点
所谓借风驶船,就是学习借鉴别人文章的风格特点,然后融汇贯通,塑造出自己的写作风格。但凡文章皆有风格,就像人都有性格一样。著名文论家周振甫先生在《文学风格例话》一书中将风格分为文体风格、作品风格、作家风格、流派风格、时代风格、地域风格以及民族风格七种风格。笔者这里强调的借风使船,主要指文体风格和作家个人风格。
1.模仿文体本身风格
学习写作,通常会从文体风格开始学起,因为任何文章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你只有把握了这种特点,才算是入了行,要不,写出来东西会让人家觉得“没那个样儿”。自古以来,我国文学评论里,都很重视文体风格的分类。比如,曹丕《典论·论文》说:“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名诔尚实,诗赋欲丽”。刘勰《文心雕龙·体性》讲了八种风格:“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曲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周振甫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讲了十四种风格。
公文也是有风格的,这种风格体现在不同的文种上。按《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条例》规定,公文有十五种,这还不包括讲话稿、汇报材料、署名文章等事务性公文,这些文种都有不同风格特征。它们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体例规范,语言平实、准确,风格严肃、庄重,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模仿时务必注意。
2.模仿作家个人风格
文章的风格和人的风格是息息相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文章风格就是人的风格的投射,文章的风格反映作者的个性特征、价值倾向。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文如其人”的说法。如苏轼在《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由于人与人的差异性,每个作者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价值追求,从而也会形成独特的语言表述方式。这种表述方式一但被人普遍认同,便会凝固下来,形成流派,被人传承。
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