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强调必须教育引导他们深化党性修炼,夯实自我提升。他强调,要树立高尚道德,遵循公共道德,严格个人道德,培养正面而积极的生活情趣,形成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加强党性教育和思想政治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深化改革开放,确保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环。
一、坚定信念,夯实理论基础,是党性修炼的“根本之举”
(一)党性修炼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纽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滋养,并构成我们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坚守立场的坚实基石。”文化自信源自对文化根基的自信,而共产党员的精神追求,依然深深植根于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深沃之地,正是这份文化血脉的传承与发展。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行动指南和目标定位,展现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展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实践“追求幸福、实现复兴”的传统。作为工人阶级和民族先锋队的新使命,我们继承和发扬着。党员走过的路途,充满了使命感,始终肩负将国家从贫穷引向现代化、登上世界之巅、享受幸福生活的重任,这既是力量的源泉,也是力量的依托。
中华文明连续不断至今,何以能够持续传承?回溯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我们可见,中华文化延绵不绝并迸发出强大活力的众多原因之一,便是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言的中国自我批判性的文化特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上,使得党持续壮大,能够集结强大的复兴力量。从内部来看,主张“慎独”,在暗处保持自律,并以内省促成个人向善和完善,如孔子主张“修齐治平”,曾子倡导“每日三省其身”。从外部来看,通过个人修养的外化表现,用德行和言行一致去影响社会秩序,实现理想社会,其道路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范仲淹的“先忧后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修养完成并扩大为政治理念时,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也随之确立。进入“新时代”的今天,这种精神密码对伟大事业的呼唤,无论何时都显得更为真挚、深刻、紧迫并且持久。
(二)党性修炼是我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守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便把实现共产主义定为最崇高理想和终极目标,坚定不移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在革命时期,刘少奇就曾观察到“一部分人理论准备不足”的问题,并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出了理论修养的新诉求。《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核心是强调理论修养的必要性,毛泽东则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与党性修养通过“修养”这一桥梁有效衔接,使得传统修养观念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和社会实践特质。“普通一兵”的雷锋在其短暂生命中,通过“三省吾身”式的自我审视,严格践行党员的基本要求,“雷锋日记”的每一行每一句,都展现了一个党员应有的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