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深刻理解和坚持“三个务必”
同志们: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向全党同志发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政治号召和郑重宣示。“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新论断、新宣言、新告诫和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法宝。“三个务必”与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既一脉相承又有创新发展,相承的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警醒自觉以及永葆“赶考”状态的清醒坚定,发展的是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和“两个大局”、适应党情国情世情的新变化、面对新的团结奋斗和伟大斗争而提出的管党治党的新要求。二者都是党在关键时刻,面对时代形势、时代课题和历史任务而提出的,都展示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是在守正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内容,结合新的历史方位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赶考”精神与时俱进,彰显出强烈的宗旨(使命)意识、深远的忧患意识和无畏的斗争意识,既是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创造新成就新伟业的必然选择。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是面对“时代形势”奋力走好新时代新征程赶考之路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是解答“时代课题”、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是把握“历史主动”全面落实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展示出党面对“时代形势”和“时代问题”、加强自身建设和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把握历史主动和完成中心任务的实践逻辑。这里,我讲几点意见,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三个务必”是面对“时代形势”、奋力走好新时代新征程赶考之路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
“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至1949年历经28年的团结奋斗迈入建设新中国的关键时刻提出来的;“三个务必”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迈入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提出来的。
(一)“两个务必”面对的“时代形势”
1944年3月,抗日战争进入后期,胜利在望。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刊载,详细介绍了明王朝和大顺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和原因。《甲申三百年祭》的发表让蒋介石深感不快,却让毛泽东深受启发。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认真学习《甲申三百年祭》,要求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自满的错误。1944年4月和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和中央党校的讲话中都分析和强调了党的历史上因骄而败的教训。1944年11月,他还特意致信郭沫若:“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1945年7月,黄炎培等人访问延安。针对黄炎培提出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一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毛泽东同志满怀信心地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实行人民民主和让人民来监督政府。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面对即将取得的全国胜利和即将到来的“进京赶考”,针对“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等,为了让全党在胜利面前始终保持忧患意识、谦虚意识和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要警惕“糖衣炮弹”,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他向全党发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号召。在进行迁往北平的准备工作时,毛泽东就提醒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1949年3月23日,在前往北平的路上,毛泽东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回答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则坚定地说道,中国共产党人“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考个好成绩!”以进京赶考为标志而形成的赶考精神,一直激励着全党同志谦虚谨慎、砥砺前行。赶考精神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胜利面前永不骄傲懈怠、在挑战面前永不退缩“躺平”、不断争取更大胜利的忧患意识和坚强意志。
(二)“三个务必”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