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沿江省市调研,先后三次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部署,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精神内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坚持人民至上是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根本立场。“六个必须坚持”中,“坚持人民至上”置于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其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论述的一条红线,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人民性价值立场。
不断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保护好一江清水是沿江人民的共同期盼。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考察调研,着重关注这里的水质状况、禁捕退捕工作进展和渔民的安置情况,并在与市民交谈时深情地指出:“‘上下同欲者胜’。我们干事业,只要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就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也就能够最终办成。”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只要是人民群众欢迎、咧嘴笑的事,再难也要干到底;只要是人民群众不高兴、撇嘴的事,就坚决不要干!”习近平总书记心系长江沿岸人民,多做让人民群众“咧嘴笑”的事,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靶定了方向。
依靠人民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长江流域的治理需要协调各方力量,人民群众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主力军。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共同守护好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在马鞍山考察时作出“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科学论断。在制定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的过程中,国家高度重视群众建言献策,充分汲取民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的制定过程中,全国人大环资委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旨在汲取各方智慧以实现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目标的法治化,深刻破解了人与长江、发展与保护、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历史传承与现代文明等深层次的关系和矛盾,为构筑长江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价值遵循。
绿色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质量怎么样,老百姓的感受最直接、最强烈;污染治理成效怎么样,要由老百姓说了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绿色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就是要坚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问题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坚持自信自立是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正是体现了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战略导向发展长江经济带,既强调对自身发展的信心,又强调在与外界关系中要自立,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论原则。
母亲河的地位赋予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文化自信。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赋予了长江“母亲河”的最高地位。长江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滋养着五千年中华文明。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河姆渡遗址,长江中游的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湖南安乡汤家岗遗址,长江上游的三星堆遗址等有力地证明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对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坚持自信自立治理长江流域、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精神支柱。
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有利于稳固其经济中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