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扎实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同志们:
党的XX大强调“‘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这一论述表明了“两个确立”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内在关系、生成逻辑和实践要求,有利于新时代党和人民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根据主题教育安排,今天,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借此机会,与同志们共同交流主题教育所得。
一、牢牢把握“两个确立”的内在关系
“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两个确立”的重要内容。理解“两个确立”首先要把握它的内在关系。首先,“两个确立”有其内在区别。“两个确立”由前后两个不同部分组成。两个部分的内涵和侧重点均不相同。
其一,“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以下简称“第一个确立”),这是一个确立党的领导核心、确立党的领袖的组织问题。它是关乎领袖权威、党中央权威,是影响党内团结统一的关键问题。
其二,“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是一个确立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问题。它是关乎党的理论创新、理论武装,是影响党内思想认同的关键问题。“第一个确立”更侧重实践,“第二个确立”更侧重理论。其次,“两个确立”有其内在联系。一是,“第一个确立”为“第二个确立”奠定政治前提。党的领袖是党的创新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引领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拓伟大事业。有党的领袖掌舵领航,能够为我们党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身认识、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提供前提条件。二是,“第二个确立”为“第一个确立”提供思想指南。思想上统一,行动上才能一致。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党的指导思想为党和人民思想行动的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实践探索提供行动指南。所以,“两个确立”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最后,“两个确立”是一个有机整体。“两个确立”的两个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理解“两个确立”,必须明确其前后两个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能将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一方面,没有党的领导核心的坚强领导就无法引领全党开拓实践、孕育新的理论思想;就无法进一步将科学理论有效地转化为指导实践的物质力量。另一方面,没有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就无法凝聚起全党的思想共识、汇聚起全党力量,就无法正确指导党和人民事业开拓的前进方向。所以,前后两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两个确立”的根本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二、准确把握“两个确立”的提出的重要依据
党的XX大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最紧要的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这就决定必须认识“两个确立”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
(一)“两个确立”的理论逻辑
“两个确立”的理论逻辑源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确立领导核心、以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建党原则。
首先,“第一个确立”的理论逻辑。其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第一个确立”奠定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同时也强调每个时代的杰出人物、领袖人物都对推动历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阶级社会,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由政党领导,政党由领袖来主持。这一观点决定,一个阶级的政党要领导本阶级进行有组织的活动,发挥其严密组织性、纪律性的强大优势,就必须有自己的领袖即领导核心。其二,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第一个确立”奠定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维护领袖权威、确立坚强的领导核心。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恩格斯在1872年批驳反权威主义原则的政治主张时,指出“联合活动就是组织起来,而没有权威能够组织起来吗?”列宁始终强调领袖的作用,他认为一个阶级要获得统治地位,就要善于推举出自己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大人物”“权威”“领袖”“代表”这些表述表明了,政党维护领袖权威、确立坚强的领导核心的重要性。其三,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十分重视确立党的领导核心。毛泽东明确指出“要建立领导核心,反对‘一国三公’”。邓小平在1989年对党的第三代的领导集体谈话时强调“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新时代习近平强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并将它作为全党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维护自身权威、保持自身团结统一的政治优势。
其次,“第二个确立”的理论逻辑。其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第二个确立”奠定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其中,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表现为,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发展。这一观点决定,先进的思想、科学的理论对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引领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具有重要作用。其二,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第二个确立”奠定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有科学理论指导,才能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顺应历史发展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明确了科学理论对人民群众进行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恩格斯认为“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是无产阶级政党突出的优点。列宁在《怎么办?》中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这就进一步强调了科学理论指导对无产阶级政党发挥先进性的重要作用。其三,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十分重视党的科学理论武装。毛泽东在1938年做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强调“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这一论述表明,革命理论是一个政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全党成熟,首先是在思想上”。这表明,思想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习近平同志在党的XX大强调“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这也就是说,把握历史主动、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归根到底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确立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我们党才有继续前行、赢得未来的思想根基。
(二)“两个确立”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从不够成熟到坚定成熟”的历史进程。“两个确立”的历史逻辑贯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改革、建设的奋斗历程中。
首先,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看“两个确立”。建党之初,由于我们党缺乏足够的实际斗争经验,所以党内没有能够确立党的领导核心,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党和人民的事业屡遭挫折甚至失败。直到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召开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我们党才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同志的领袖地位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194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巩固。1945年党的七届一中全会,毛泽东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主席,最终从完整的组织程序上确立党的领导核心。这为党和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强的政治保证。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