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域农业绿色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绿色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目标。党的XX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近年来我县坚持生态立县,确立了“2+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即优质粮油、优质生猪两大基础产业和我县大雅柑、优质蚕桑、生态水产三大特色产业,重点打造晚熟柑橘基地、乡村旅游基地、绿色蔬菜基地、优质粮油基地、生态水产基地、生态黑猪基地、优质蚕桑基地等七大基地。基于我县农业绿色发展做法及成效,分析我县在农业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进一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推动县域农业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参考。
一、我县农业绿色发展典型做法及成效
(一)聚焦资源循环利用,把生态循环农业作为主攻方向。一是发展“果—草—畜—沼—果”立体农业循环模式。我县采用柑橘树下生草的方法,建立“柑橘、牧草”人工复合型生态果园,牧草喂畜或作为绿肥,畜粪入沼气池,沼渣还田培肥柑橘园土壤,沼液浇灌柑橘树,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促进农业物质和能源得到合理持久利用。二是发展“桑—蚕—菌—肥—桑”生态产业链循环模式。在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桑叶用以养蚕,桑枝做菌棒,菌棒用于培育香菇、猴头菇、木耳等食用菌,再将菌棒废渣、蚕沙通过堆肥、发酵等技术处理转化为生物有机肥,有机肥还田用于桑树和其他农作物的种植,实现了“桑—蚕—菌—肥—桑”的循环利用。三是发展“稻—渔”“稻—虾”等生态种养循环模式。我县广泛推行在稻田里面养虾养鱼,稻为虾鱼供饵、遮阴、净水,虾和鱼产生的粪便为稻谷提供营养,在种养过程中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不仅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农田生态系统功能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四是发展种养结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我县坚持以种定养、以养定种,要求种猪场配套建设晚熟柑橘种植基地(按常年存栏量)不低于1头猪亩,商品猪场配套建设晚熟柑橘种植基地(按常年存栏量)不低于3头猪亩。推行“132”模式,即一套收集系统(粪污收集管网),三种处理模式(固体粪便堆肥、污水肥料化、异位发酵床),两种利用方式(就地、异地),建设粪污收集、处理、贮存、利用等设施设备,以实现种养循环和畜禽粪污资源利用,解决养殖场环境污染问题。
(二)聚焦投入减量增效,把绿色农业技术作为转型动力。一是推广节水节肥减药技术。我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引进自动化灌溉系统,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供肥,形成喷滴灌,定时定量浇灌果蔬种植园区,达到节水、节肥的作用,助力我县果蔬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植物源、生物源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推动专业化防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防止化肥污染土壤及水环境。二是推进“立体猪舍”节地项目。农业生产,土地是关键。自2020年起我县开始推广多层建筑的生猪养殖设施,采用种猪楼房一体化新工艺模式建设,猪舍实行全封闭管理,室内恒温,配备自动饲喂、自动通风控温、自动喷雾消毒系统,猪舍产生的粪尿采取固液分离的方式,从封闭的排污管道直接排入沼气池,再通过管道为果园提供有机肥,在节地增效的同时实现了粪污零排放。三是强化智慧农业支撑。我县引进智慧农业支撑服务平台,结合气象数据、低空光谱图像、卫星遥感图像、物联网数据、历史作业数据等,建立起农场“天上—低空—地上—地下”的立体监测与作业模式。推动科技赋能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蚕桑产业引进智能养蚕机器人,替代人工开展取放蚕箔、自动石灰消毒和自动给桑等工作;大雅柑产业引进智能分拣设备,根据重量、外观和糖度等指标对柑橘进行自动光电分选,有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省人力成本。
(三)聚焦保障高质高效,把高标准农田作为绿色“耕”基。一是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实施田块整治、建设灌溉与排水设施、修建田间道路等措施,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平整土地,合理配套改造和建设输配水渠(管)道和排水沟(管)道及渠系建筑物,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的制约性因素,实现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达到了旱能灌、涝能排、渠相通、路相连的高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