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近年来,新区以产业链为抓手,坚持不懈强基础、补短板、育动能,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但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定不足。要全力实施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推进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加快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
一、新区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体量规模不够大。一是新兴产业链规模较小。2022年,中医药(14.4亿元)、航空航天(25.2亿元)、集成电路(64.5亿元)三条产业链产值不足百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仅为1.26万辆。二是链上企业较少。2022年,集成电路(5家)、航空航天(20家)、新能源(45家)三条产业链的工业企业数量不足50家。三是规上工业企业“底盘”较小。2022年,全区“小升规”工业企业86家,低于武清区(109家)、静海区(96家)等工业规模相对较小的区。
2.产业韧性不够强。一是部分产业链“短链”。绿色石化产业链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前中段,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环节规模较小。二是部分产业链“断链”。集成电路产业链在半导体材料、制造装备等环节有所缺失,生物医药产业链部分医疗设备依赖于南方省市。三是部分产业链抗风险能力较差。汽车芯片供应受马来西亚等国家影响较大,光刻胶、晶圆、EDA等依赖于国外供应商。特别是美国将飞腾、中科曙光、天地伟业等列入“实体清单”后,信创、集成电路等产业链受到“卡脖子”制约。
3.企业能级不够高。一是“链主”型企业缺乏。与北京市海淀区聚集了联想(4837亿元)、小米(2800亿元)、百度(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