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政治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政治生态环境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它集中表现为一个地方或组织的“风气”、“氛围”或“软环境”。政治生态环境包括干事创业的环境、求真务实的环境、团结和谐的环境、风清气正的环境、艰苦奋斗的环境等等。
一、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的重要性
政治生态环境恶化,无疑会为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利交易提供温床,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而且将会危及到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态环境恶化与失衡。
XJP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好干部成长需要良好的政治生态,就像树木需要阳光、空气和土壤。政治生态环境对领导干部的从政观念、领导行为、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切实加强政治生态建设,不断优化选人用人环境,为好干部的健康成长持续加力、营造氛围,可以说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之策。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组织要兴旺发达,不是勉强使人们归顺自己,而是要努力创造环境和条件,吸引五湖四海的优秀的人才汇聚到自己的事业中来。在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今天,必须紧密联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状况,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深层次的政治生态环境营造。
二、目前政治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危害
以问题为导向,是改进作风最有效的方法,是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最佳途径。善于发现问题,清醒正视问题,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调查表明,当前政治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及危害:
(一)“一把手”负责的体制机制带来“一言谈”。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80年代曾指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全国各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
(二)“官本位”主义挑战社会公平正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封建社会衡量成功的综合标准,其中最高境界就是“治国、平天下”。换句话说,把做官升官看作人生最高价值追求,并以此立功、立言、立德。因此,整个社会便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价值尺度,来衡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类似这些耳熟能详的励志口头禅,就是“官本位”意识的真实写照。“官本位”的思想意识在现代干部队伍中也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一是唯上是从,上级个别领导者的意见往往就是上级的意见;二是特权思想,政治待遇、福利待遇等等,一切都与职务紧密挂钩,人的身份、地位和价值均可由官阶来定尊卑;三是权术横行,权力可以为满足政治体系的利益要求而牺牲社会和公众利益;四是重权轻制,以言代法,制度、法令、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严重不足;五是家长作风、个人崇拜、衙门作风等现象屡见不鲜。
(三)“潜规则”让现行的法规制度形同虚设。“潜规则”有时胜过法律法规,一些领导干部成了下属的“老板”、“老大”,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按家族生意来经营打理。有的干部精于“不做事没事”、“做事会出事”和“不说好,说不好,不好说”的为官之道,有的干部奉行“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平级调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有的干部以“揣摩上意”为做官真经,对上吹吹拍拍,曲意逢迎,对下喝五吃六,官派十足。有的干部利用血缘、地缘、业缘、学缘、姻缘等多种关系,像蜘蛛一样不断织密利益网,延伸利益链。不奉行“潜规则”、埋头苦干的清流,反倒成了“不开窍”的“异类”。
(四)畸形的政绩观背离干事创业的初衷。客观地讲,现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主要采用任命制,仍存在“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弊端,“火箭式”的拔苗、“钦命式”的点将,致使一些干部乐衷于“找捷径”、“攻偏门”,助长了干部队伍的浮躁情绪,纵容政绩观的畸形发展,往往不顾客观条件,少则几十万、几百万,多则几千万甚至上亿元搞“政绩工程”、“钓鱼工程”、“盆景工程”。其结果,上一届所谓的“政绩”成为后几届的包袱,“政绩”变成“政疾”。一些媒体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过分渲染、对善于作秀的干部的盲目报道和对领导干部个人政绩的过分夸大,淡化了对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干事业的典型宣传,淡化了对集体领导作用和成果的宣传。
(五)严重的形式主义混淆视听。一些领导干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耍花架子,终日沉迷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有的大话、空话、套话连篇,工作飘浮、虚报浮夸;有的习惯于当“甩手掌柜”、做“二传手”,层层批转,坐而论道,不干实事。尤其严重的问题是,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的干部越来越少。在一些干部中,“真实的谎言”成必修课,“川剧变脸”成必练功,“和珅”似人物大行其道,“纪晓岚”似人物靠边站,就连组织部考察干部也难听到真话。
三、原因分析
任何问题的形成都有其滋生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