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要求“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村级党组织书记作为村级班子建设的主心骨,
党员队伍的排头兵,发展经济的“领头雁”,其整体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影响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如何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已成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课题。根据要求,我们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对我县近年来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全面细致地梳理分析,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灌南县下辖11个乡镇、225个行政村和13个社区,基层党组织1269个,党员31069名。截至到2013年底,全县238名村党组织书记中,“双带双强”型的228名,占总数的95.8%;35岁以下的13名,占总数的5.5%;大专以上学历的81名,占总数的34%。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按照“重德才看民意、重素质看实绩,重能力看作为”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头雁”工程,不断创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养选拔、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激励保障机制,切实选强人、育能人、用好人,全县“双强双带”型党组织书记比例逐年提高。
(一)创新选拔机制,全方位选“强”人。全面推行“公推直选”、“两推一选”,打破身份、行业和地域界限,注重从创业大户、农民经纪人、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等能人中推优选配。早在2007年,我们就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县乡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参选村党组织书记的意见》,采取机关干部下派、能人跨村选派等方式,打破本村人当本村“官”的传统模式,几年来,先后有134名在职党员干部进村担任党组织书记。从2010年开始,我县就全面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千人培养计划,通过“三荐三评三定”(“三荐”即个人自荐、联名举荐、组织推荐;“三定”即定人帮带、定期培训、定岗锻炼;“三评”即个人自评、党员群众测评、综合部门评议)方式选拔培养1360余名村级后备干部,有效破解村级党组织书记“后继乏人”难题。
(二)创新培训机制,全覆盖育“能”人。实施村干部“富脑袋”工程,积极整合党校、农业、民政等部门资源,采取多种形式,有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