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书记、行长关于金融助推xx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思考与对策
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制胜之策。新发展格局下,全国各省(区、市)由于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发展节点和内生动力潜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我国经济中所处的位置也将面临重构。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xx省经济社会发展在多层面落后于全国,但在“双循环”体系中,xx省占据了较重要、较特殊的地位。下一步,xx应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用足用好多重政策叠加机遇,补齐自身短板,强化比较优势,不断提高全省金融系统与经济发展需求的适配性,充分发挥金融的循环“造血”功能,挖掘和释放经济内生增长新动能。
新发展格局下xx省的新机遇、新作为
当前,随着国家对西部发展倾斜支持力度的逐步加大,随着“一带一路”向西开放和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各类要素加速向西部地区转移集聚,xx省经济发展正处于前所未有、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期。新发展格局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谋划和布局,为xx省在“危机中育新机”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利于xx省用足用好新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构建xx城市群、xx创新试验区等政策机遇,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加快转型升级、培育竞争优势。从国际循环看,新西部大开发战略鼓励面向欧亚大陆桥的开放,xx省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节点作用,能够有效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循环,可作为“回旋余地”减轻我国外贸出口压力。从国内循环看,随着“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的格局展开,xx将“内陆变前沿、客厅变门户、低地变高地”。通过xx新区、xx创新试验区等平台,与东中部省份互惠合作,在xx省打造新的科技园区、产业基地,能够实现经济跨区域循环互促。同时,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可避免我国制造业外迁导致空心化、防止全产业链优势被削弱。
因此,在新发展格局下,要深度融入全国“双循环”体系,xx省应当从供给和需求两端齐发力。供给端,主要是牢牢抓住补短板和锻长板这两个关键点,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端,主要是激发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的新动能,重塑新优势。
(一)供给侧:补短板、锻长板
要充分认清新格局下xx省在产业、区位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加快补短板、锻长板,强弱项、扬优势,着力破解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
积极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坚持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相结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xx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基础产业基地,石化、有色、冶金、电力等传统重工业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xx%以上,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随着工业增速持续下滑、工业投资大幅下降,成了制约全省经济稳增长的主要短板。一方面,要加大对传统工业企业的“三化”(“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力度,将重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延伸产业链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企业产品技术、质量效益和环保能效等,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品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结合xx省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培育发展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培育产业集聚发展新优势,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转型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抢抓向西开放战略新机遇。xx省具有联结西北与西南、中西亚与东南亚、“一带”与“一路”的枢纽地位,国家赋予xx“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的定位。近年来,xx省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交通优势,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发展的同时仍存在物流大通道建设滞后、物流成本高、新业态发展落后等问题。要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一是强化国内大通道建设,不断完善省内中心城市(xx、xx、xx)间的铁路公路网络布局,强化中心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尽快打通直达xx、xx、成都等大物流通道,建成连接西北西南地区的现代物流基地,积极打造西部物流大通道和产业集聚地。二是畅通国际物流通道,加强班列运输对接,增强始发直达和集零成整的中转能力,推动xx、xx两大国际枢纽陆港,xx、xx两大国际空港协同发展。三是利用好西部陆海新通道机遇,创新合作机制,落实深化陆海双向开放,加快建设向西开放的贸易平台、交通平台和战略平台,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xx黄金段建设,打造向西开放新高地。
探索保护与发展并举新路径。xx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弱,生态的脆弱性、战略性、复杂性在全国都属典型,维护生态安全是xx的底线性任务。紧紧围绕xx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任务,加快推进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大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