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幅员辽阔,2.2万公里边境线有1.9万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边境线长、文化多元、民族宗教复杂等是这些地域的主要特征。边疆和谐稳定,事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宁与繁荣,事关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局,事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边疆治理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对于实施边疆有效治理意义重大。
一、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文化自信的充足底气、精神基因和价值追求,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这是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内生动力。
(一)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复合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形成认同是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的必然要求。
(二)坚持正本清源,崇尚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不仅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滋养,还有助于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侵蚀。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受历史传统教育、西方文化渗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缺乏全面、准确的认知,只是简单地把中华文化等同于汉文化,担心被“汉化”,对中华文化存在排斥心理;加之,每个少数民族都致力于将自己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导致每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建设都有自己的标准,容易出现民族狭隘主义的情况。因此,我们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传承上的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为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指明正确方向。
(三)增进文化认同,凝聚复兴伟力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共同创造的,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每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质、深刻的内涵和价值取向,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要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中,我国各民族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共识,没有文化的认同,团结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实现各民族长远和根本的团结,核心在于增进文化认同,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得到巩固,也才能从根本上巩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发展格局,彰显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力量,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实现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上,深刻阐述了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意义,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和精神标识,边疆少数民族要从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上、思想内核上、人文化成上形成广泛认同。
(一)在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上形成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