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深刻、透彻、全面地阐明了治国、治边、稳藏的内在关系,为西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奋力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
一、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是党的治藏理念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这是在总结中国历代边疆治理经验特别是当代中国西藏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国际国内形势、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新部署,是对党的治藏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治藏方略的日臻成熟和丰富升华,是进入新时代做好西藏工作的总纲。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要原则、任务要求和重大举措,强调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坚定不移开展反分裂斗争”,强调“必须牢牢把握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对达赖集团斗争的方针政策不动摇”。并作出了“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和那曲依靠科技种树作出重要批示,亲自给隆子县玉麦乡群众回信,勉励“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确定了“十二五”3305亿元和“十三五”6576亿元中央支持西藏的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制定了惠及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为新时代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西藏人民给予了特殊的关怀与厚爱,能为西藏想到的都想到了,能做的都做了,推动西藏工作站上了新时代的新起点,树立了西藏工作新的里程碑。
纵览党在西藏60多年的治理进程,“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对西藏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丰富和创新了党的治藏理念,高度概括和升华了我们党西藏工作方略,体现了党的理论一脉相承而又创新发展的历史逻辑。
二、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是完全符合西藏实际的科学论断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完全符合西藏实际的科学论断。这一重要战略思想把西藏的特殊性纳入国家战略层面,把西藏在国家全局中的地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疆、青藏高原腹心,国土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北邻新疆、青海,东连四川、云南,南面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毗邻,西面与克什米尔地区接壤,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蜿蜒于青藏高原最南缘的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山脚的延伸部分全长2500多公里,该山脉高峻雄伟,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超过7000米的山峰达60多座,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绵延曲折的边境线,使西藏成为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安全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西藏与南亚诸国山水相连,是中国西南边疆的重要门户和战略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关系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在我国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中,乃至于全球地缘战略的布局中均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二)特殊的自然条件。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矿产、水、林业、动植物等众多资源储量丰富。西藏有10余种矿产居全国的前五位,其中铬、高温地热、工艺水晶、刚玉在全国排第1位。藏北高原羌塘盆地面积16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内有富油开采前景。水资源总量、人均拥有量均居全国首位,是怒江、雅鲁藏布江、湄公河等诸多世界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西电东送”的重要接续基地。有全国保存最好的原始森林,面积居全国第4位,活立木蓄积量居全国第1位。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分带明显,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