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重要内容。2022年初,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廉洁文化建设”命题。党的XX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早在2009年底,中央纪委等六部门曾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当时的表述是“廉政文化建设”。两个《意见》前后对比,建设对象从“廉政文化”变为“廉洁文化”。这一字之变,揭示了新时代反腐败斗争有何深刻变化?显示出新时代反腐败斗争有何新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分析思考。
一、廉洁文化与廉政文化的词义辨析
从范畴上说,廉洁文化与廉政文化都属于文化。文化的一般解释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而在“文化”前面加上“廉洁”“廉政”,则使其具有不尽相同的文化内涵。廉洁的词义是不贪污,不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廉洁最早出现于《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意为从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没有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廉政的词义是使政治廉洁或廉洁从政。廉政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意为廉洁正直的人能长久,他们的品行是什么样的呢?这里的“政”通“正”,后来更多是指“政治”。由此可见,廉洁文化与廉政文化的意义有相通之处,更有不同之处。相通之处主要是,都属于文化,强调“廉洁”,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之处在于,廉洁文化主要内涵是在整个社会提倡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白做人。廉政文化主要内涵是从政的社会文化氛围以及从政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从逻辑来说,它们之间是包含关系,即廉洁文化包含廉政文化。
二、从廉政文化到廉洁文化的理论逻辑
明确了“廉洁文化”和“廉政文化”内涵的异同,我们还需要了解新时代为何要提“廉洁文化”,弄清楚从“廉政”到“廉洁”一字之变的理论逻辑。
(一)反腐败斗争的成效不断巩固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反腐利剑高悬,显著增强了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根本扭转了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的5年间,共查处中管干部440人,厅局级干部8900余人,县处级干部6.3万人,基层党员干部27.8万人。从党的十九大到XX大的5年间,反腐败斗争持续深化,全国共立案306.6万件,处分299.2万人,其中查处中管干部261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风引领民风,只有把党内的“廉洁”抓好,才能抓好社会的“廉洁”,也就是说“廉政”是“廉洁”的前提。所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取得的成效,是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二)反腐败斗争的制度不断健全
反腐败的核心是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注重将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加强对权力运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