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家园网 | 公文写作素材范文网站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在全市行政机关三十五岁以下科级干部任职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docx

在全市行政机关三十五岁以下科级干部任职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非常高兴地与大家见面。刚才X副市长作了很好的动员讲话,把这一次的办学目的、意义都讲清楚了。大家是科级干部,平常我们交流的机会比较少,那我就从这次办学的目的,联系到X今天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干等几个方面讲一讲,先把源头讲清楚。X人民同在一条船上,必须建设“三名一强”,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事业。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大量的人才,这就是为什么今天要搞这次培训的目的。在X工作了近两年,我是甜、酸、苦、辣、咸备尝,体会太深了。X有没有干部?有多达X万人,比太原还多,特别是县处级干部远远超过太原,因为太原的学校、医院是没有县级干部的。我感到我们的干部,当然总体上是好的,为X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也很辛苦,主流应该充分肯定。但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现在我们干部存在“三少一缺”的问题。

第一个是专业干部少之又少。比如市政公司X人里没有一个是专业干部,只有一个大学生还是学工民建专业的。X人多可怕?道路的路灯照明我惭愧得很,我修路还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挑战,路好了路灯却不亮,市政公司没有一个懂照明的干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我也跟上他们背黑锅。网上就有人议论,“耿市长,你什么时候让路灯亮起来?”“这不像耿彦波速度吧?”我说大家这个质疑提得好,我给城建部门拿这个例子讲了多次。我说我问心有愧,为什么缺专业人才?再比如,供热公司,我说你们做得真好,今年供热不涨价不行,那边涨价这边不供热,弄得老百姓两头骂我,那边骂涨价,这边骂不供热,价格高还挨冻。这是什么时代的生活,连供热问题还解决不好?事实上除了热源不稳定以外,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系统有问题,该注水的没注,有热也供不出来,你说可怕不可怕?市政公用局成立以来就没有起过多少作用。我们经常碰到一些干部一说就是不懂,且不说不懂本身就是错误,谁让你不懂?在这个位置,为什么不懂?一年不懂,二年不懂,三年还能不懂吗?不会学吗?专业干部奇缺,缺得我想找个抓手也找不到,最近要成立平城文化旅游公司,把名城、云冈、恒山打包起来做一个平台,类似像西安曲江开发大唐芙蓉园、大雁塔那样的做法。但那天在平城公司协调会上有关部门拿了一大堆方案,还搞什么影视、歌舞。我就问,谁来搞这个事呢?专业人才太少了。

第二个是年轻干部少。年轻毕竟是未来和希望,像我已年过半百,当年孟老夫子年过半百时到齐国,齐国的国君就说,“喂,老叟叟,你来这儿有什么好主意呢?”我就到“老叟叟”这个年龄了,“喂,老头子,你来X还能干什么呢?”这个年龄是今天可以看到明天了,到退休满打满算也就是七八年的时间,是人生的黄昏季节了。可X现在缺少年轻的干部,我们的事业毕竟是年轻人的事业,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年轻人毕竟想法大,毕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为什么后来出现了“X岁现象”呢?船到码头车到站,X岁了叫他干什么去呢?那个年龄就不是“掀天揭地”的时代了,是保守的时候了。我们的社会、事业有希望就一定要启用一大批年轻干部,所有事情都应该和年轻人绑起来,有年轻人参与的事业才是有希望的事业。昨天作家阿城来了X,他说,“X文化名城的硬件不错,我给策划个主题吧,搞个中国音乐节,以唱歌、跳舞为主。”我说,“这个怕搞不起来吧,X应该搞一个刘老根那样的大戏台,上演有地方特色的数来宝、罗罗腔、二人台等。”他说,“你不知道,世界上的音乐节搞得还是挺火的,中国还没有这样的节。”我问,“你怎么能弄成?”他说,“我有资源,让崔健来演唱,搞露天音乐会。”我问,“露天音乐会群众能听见吗?”他说,“你不知道,现在年轻人需要放松一把,不需要听得见,就需要搭建个舞台,崔健一来,追星族太多了,提前几个月卖票,人山人海,一次能装X万人,崔健唱,大家也唱,谁也听不见谁。特别现在高考完了需要放松,很有市场。”我说这么多人能放下吗?他说可以搭帐篷。后来我觉得这个想法还挺有道理。这就说明一个道理,这个时代永远属于年轻人。年轻人朝气蓬勃,是一个健康向上的力量。年轻干部少是一个缺陷。雁同合并是历史形成的一个包袱,政府组成成员X岁以下的基本没有,X岁以下的也不多。

第三个是谋事、成事的人才少。现在特别难选的就是道路指挥部的一些人才,道路建设需要各把一段的负责人,过来过去就是选不出人,有些在位置上的一经过试验,是中等材质之下的。谋事、成事的干才,办事干练之才比较少。

三少”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是“一缺”,就是缺少事业心、责任心。有不少干部是当官不干事,干事不负责。到了今天我们的事大、事多、事繁,就需要一个团队,这不是少数人的事业,是多数人的事业。X年修了X多公里我亲自检查还不是太大的问题,一天走X公里三天就走完了;X年修了X公里路,再加上那么多的桥梁、文化精品,一个月转个轮回就还很困难,况且还有各种事情,迎来送往,会议、接待好多事务性工作,我感到实在是难以支撑。特别是建好以后我们的管理,是更大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相比,建设容易管理难,因为管理每天都是新的,每天从零开始,环境卫生今天搞了能代替明天吗?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日日工,是很不容易、很不简单的,“把最容易的事千百次地做好就是不容易,把看似简单的事每次都做到位就是不简单”。管理太平常但是太不容易,需要良好的机制、良好的班子、良好的团队。历史走到今天,如果X没有一个好的团队,没有人才的支撑,这个成果是不容易巩固的。今天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想到一句话,改变X要先改变人,人的核心是在干部层面。确实是改变X先要改变人,不改变人X就没有希望。过去老子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之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人就是“道”,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人,这是天、地、人三才。没有人就没有什么天道、地道,天、地、人三才人为中,当然人要符合天道和地道,但是天道和地道是服务于人,有人才有“道”。

形之下者谓之器”,我们搞的这么多都是“器”的层面,而不是“道”。改变X必须要谋“道”,从人的层面、干部的层面来解决问题,需要人才,需要年轻的力量,因为今天的年轻人通过时间的逐步推移将来可能要走向重要岗位。我们的事业就是要靠一代一代人来往前推进的,要从科级干部抓起,培养一批优秀的科级干部是当务之急。过去古人讲“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就是说要成就大事就必须有优秀的人才来支撑。曾国藩讲过“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什么是“替手”?我们的事业不是一个人的,而是大家的事业。这就需要找“替手”来办好,没有“替手”就不会做大做强。我们讲“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曾国藩这样的人物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一个标本式的人物,是一个楷模,千古完人,他的人格修炼和办事本领都达到了一个高峰。他的家书、文章大家要作为终生的必修课,每一句话都是从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他说这个话是在组织团练带兵打仗时说的。他感到要建立一支地方部队,建立曾家军必须要选拔人才才能把事情做大。“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认为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要选“替手”。今天我们搞这个培训班就是要通过培训的方式给年轻干部提些忠告、进行培训,以此来为培养人才、发现人才、选拔人才打下基础。使用人才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比较难,使用好人才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用才之胆,还要有容才之量。过去有人讲“庸才好用没有用,人才有用不好用”,庸才好用,但是办不成事,没有用;人才有用但是有个性不好用。我想这句话修正一下“人才有用也好用”,这才是最佳的。上次于丹讲“外化内不化”,叫“内方外圆”,“外圆”是人生成本最低的要求,就是把人生所有关系都搞好;“内方”是坚持,要有主心骨,有自己的人格修炼,有做人的大道理。这次培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端正风气。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如何来把握机遇,如何来认识这个时代的趋势,如何来搞好自己的定位,这也是这次培训的主要意义。

什么是人才,作为一个人才有哪些含义呢?我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作为人才有四件事是最重要的,就是“读什么书,走什么路,做什么人,干什么事”。

首先是读什么书。要成为一个有用之才首先要读书,在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要有才气需不停地学习累积,学习要安静下来不能浮躁,不能像“小猫钓鱼”,坐在那里像读书但是脑子已经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了,不能这山看见那山高。读书要静下心来,心无旁骛。静的功夫很重要。

非学无以广才”,非学习不能增加自己的才华,学习才能广博学识。“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学习成功。过去讲富不过三代,曾国藩很重视子女的教育,他的后代也有很多成才之人。他的儿子曾纪泽,后来是中国第一代的外交家。曾国藩在给儿子的信中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之气质本由天生,实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意思是人的气质天生很难改变,但是通过读书就可以改变,曾国藩觉得他儿子从小走路轻浮不够厚重,就通过这句话教育,让他改进。西方哲人培根也讲过,大家都熟悉,“读史使人明智”,读历史可以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诗歌、唐诗、宋词可以使我们灵秀,让我们领略古人的神韵;“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吴晗先生说过“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对于读书的重要性,余秋雨先生说得很好,“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要做一个摆脱平庸的人就必须读书。读书要读什么书,我建议大家要多读经典,少读流行。我们现在属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网上有很多流行东西,信息实在太多了。我们面对那么多的诱惑和选择,但那些都是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就和流行服装一样,过去就烟消云散了,浪费时间和精力。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现在的教育是有问题的,小学学的东西到了初中就没什么用了,初中学的东西到了高中就没什么用了。大家回想一下,确实是这样的。从小打造人生的基本功,国学要求从小就开始背《三字经》、《颜氏家训》、《论语》、《孟子》,年轻时下功夫多背一生都忘不了。到我这个年龄是今天的记不住,以前的忘不了,该忘的忘不了,老是回忆过去,今天记的马上就忘,过目即忘,大家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多读经典。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圣贤的治学之道,是人类文化智慧的结合,就是用权威的知识告诉人们文化的根本在哪里,做人的基点在哪里。我感到古人太伟大了,人生的哲学问题从来就没有新问题,伏羲画卦大约是在X年前的时代,那时还没有文字记载,是用符号记录的,这就是为什么《易经》里用的全是符号。X年前我们的祖先伏羲就创造了《易经》这门学问,这是打开宇宙人生奥秘的钥匙。他太伟大了,他所说的问题我们今天来看仍然是人生的重大问题,孔夫子在五十多岁读《易经》时是这样评价的,“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意思是早一点,五十岁时读了《易经》,就可以少犯过错。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我们有伟大的圣贤,孔夫子在世时没有被重用,甚至有人称其为“丧家犬”,我觉得这是亵渎圣贤。他呕心沥血、孜孜以求地传播学问、整理文化的精神是可敬的。以前的六经都是刻在竹简上的,散落的,一根竹简也刻不了多少字,将散落的六经修订好就是靠孔夫子。如果没有他的整理,先古文化就失落了,就不会传承到今天。虽然他未被当世所用,但是成了千秋的圣贤。孔夫子当时翻《易经》韦编三绝,“读易老而忘忧,韦编为之三绝”,“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当时的竹简是由牛皮绳编在一起的,“三”代表多,韦编三绝就是说孔夫子翻《易经》翻的把牛皮绳断了很多次。老夫子呕心沥血地整理中国的文化,使中国文化始终站立在世界的高峰。所以说中国人都是中国文化人,是吃中国文化长大的,经典就告诉了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进行人格的修炼,如何做到“内圣外王”。“内圣”就是不断圣化的过程,向圣贤学习。古人说“人皆可以为尧舜,非不能也,不为也。”不是不可能做到而是不去做,所以要读圣贤之书少读流行,当然流行的也可以在网上看看,浏览一下天下大事,但是不能整天沉迷在那些东西里,快餐文化有色素还有其他不好的东西,就像现在的小孩子不该胖的胖起来了,就是因为饮食中有激素,这违背了人生之道,违背自然之道。我觉得要沉下去读些经典,比如《易经》、《论语》、《孟子》等。其实现在的经典很好读,有好多的注解。我建议大家读《论语》时读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他是中国当代唯一称得上的国学大师,他去了台湾以后几十年都没有中断国学。台湾没有搞文化大革命,国学没有中断。我们是从“五四运动”开始,当时都是年轻人,年轻人有革命的一面,也有情绪化的一面,“五四运动”就是年轻人的事业,“打倒孔家店”,鲁迅先生讲“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在全市行政机关三十五岁以下科级干部任职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docx

基层小笔杆+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分享文档素材,服务帮助笔杆子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