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家园网 | 公文写作素材范文网站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研讨发言:由“彼此契合”到“互相成就”

研讨发言:由“彼此契合”到“互相成就”

 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怎样实现这“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6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系统论述“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重要地位,深刻揭示“第二个结合”的原则遵循和现实路径,对一系列根本性、关键性问题予以明确回答和科学阐释。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和方法引领,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契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推动“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新征程不断深化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别诞生于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面对的社会现实和思考解决的问题也有很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远隔万水千山,却具有历史和现实的联通,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从发展进程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既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更有现实的接洽融会。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着坚船利炮野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中华文化及其现实作为面临严峻的考验。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关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马克思撰写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真相,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把来自中国的伟大创造——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看作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如果说这只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相望相遇之奠基和前奏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国并开启东方旅程,则是实质性地展现了二者的互为包容和内在联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来到完全陌生之地的马克思主义,借助先进分子的推崇和先进政党的宣扬,在弥漫着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中华大地扎下根来,走上了一条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程。历经一百多年的探索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指导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一个个伟大胜利。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不断接触过程中交流互鉴,并日益展现出精神上的契合与思想上的融通。

从理念内容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多层面、多领域具有接近或相通的思维认知和精神追求。比如,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是相通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华民族自古追求的“大同世界”,也是着眼人的生活幸福,像《礼记》所言“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再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是相融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与“剧作者”,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与发展是最为重要的;中华文化则历来强调“保民而王”“民胞物与”,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为训示。还如,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精神,是相合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研讨发言:由“彼此契合”到“互相成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基层小笔杆+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分享文档素材,服务帮助笔杆子

确认删除?
开通VIP
兑换VIP
微信客服
  • 微信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