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深化“放管服”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专题培训班上的讲话
同志们: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精心组织举办全市深化“放管服”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专题培训班,邀请了省、市多位领导、学者以及企业专家授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次培训工作,恩广副市长亲自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下面,根据议程安排,我作汇报发言。
一、“放管服”改革取得新成效
2019年,对我市“放管服”改革工作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局作为政府组成部门,搭起了“放管服”改革工作“四梁八柱”,实现了开门红。
一是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去年,市县两级全面完成行政审批服务机构设立工作,市本级以及10个县市区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局,乡镇(街道)成立了政务服务中心、村(社区)成立便民服务中心,加之这几年“放管服”改革和“三集中三到位”改革深入,全市政务管理服务的组织领导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平台体系更加完备,基本形成了市级统筹、部门协同、整体联动、线上线下融通的行政审批服务体系。
二是审批效率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审批项目分类管理和流程再造,将所有进驻事项分为即办件、一审一核件和承诺件三种类型,并分类编制办事指南,全面公开办理流程,审批环节精简64.5%,审批时限提速82.4%。强力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两批220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全部落地,积极打造“一次告知、一次申报、一次受理、一次办好”的“一次办”闭环流程,办理环节减少49.8%,办理时间减少75.5%,群众跑动次数减少79.7%,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满意率达到99.9%。
三是政务环境不断改善。持续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部门审批职能向行政审批服务科集中,行政审批服务科成建制向政务中心集中,部门向窗口授权到位,与企业和群众办事密切相关的50个部门的720项审批服务事项和水、电、气、通信等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全进驻,真正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强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和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行动,为企业设立及项目报建提供一对一全程免费帮代办服务,当好项目落地全程“保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提速60%;社会投资项目报建审批时间压缩至47个工作日,提速75%,项目落地速度大幅提升。
四是电子政务不断发展。全力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积极打造衡阳政务服务旗舰店,着力推进部门数据互联互通,线上线下集成融合。政务大数据中心完成了市场监督管理局、税务局、公积金、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等23家部门300余条信息资源目录,以及8个国家部委32个数据接口,2个省直部门7个数据接口,2个市直部门5个数据接口的共享接入,共汇聚数据5亿余条,并共享了200多个数据接口给政务服务,民政,发改委,纪委等部门,接口调用次数14万次。同时,建设“衡阳群众”APP,推进网上审批试点建设,在重点领域网上办事实现突破,“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走出了一条智慧便民之路。
五是工作成效更加明显。我市“放管服”工作经验在省政府办公厅《调查与研究》上刊发、在省政务管理服务局《政务管理服务工作》重点推介。我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荣获2019年度全省先进,在全省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衡阳市党政门户网站、“12345”政府服务热线进入全国20强,连续三年荣获“先锋奖”。
二、“放管服”改革呈现新特征
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我国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特别是服务经济建设的政务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要对当前和今后如何改进政务服务环境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
(一)优化政务环境是适应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趋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放管服”改革工作。党的十九大指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2018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委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不断优化办事创业和营商环境,切实解决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李克强总理连续4年召开全国“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聚焦“放”“管”“服”和“营商环境”四个关键词,强调要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二)优化政务环境是培植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内容。目前,地方经济建设和项目引进不再是优惠政策的竞争,而是政务服务环境“软实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优化发展环境,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坚定不移地推行“三集中,三到位”改革,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下死决心解决职能不进驻、授权不到位、数据不互通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