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思维:写作之本、思维之根——以我的一篇讲课稿为例
按照“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意象思维方式亦称为象征,是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东西来说明某种抽象的观念或原则,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
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方式可分为三类:一是符号意象思维。用某种符号来象征一些神秘的自然法则,如《易经》中的“--”“-”。汉字是一种文化符号,也是意象思维的代表性产物,象形和会意是最基本的造字方法。二是玄想意象思维。用选择出的意象符号来象征事物本质或某种“形而上”的东西,如老子、庄子的“道”,玄学中的“无”“自然”,朱熹的“太极”“天理”等。三是审美意象思维。通过塑造审美意象来达到某种带有文学艺术情趣的思想境界。比如,王维的诗、苏轼的词、中国的山水画等,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在我看来,上述关于意象思维的解释和分类,都属于狭义的范畴;广义的意象思维,则是一种以“意”和“象”为基本要素,由意生象、以象表意的通用思维方式,是所有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思维内核,正如《周易略例·明象》中所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话由心生,话由意生。这个“意”,指的是意旨、意思、意义,核心是思想和感情,情、志、理、识等表达要素均可包含其中。“意”蕴于内,为阴;“象”形于外,属阳,一阴一阳即可生化无穷。话说出来了,也就有了“象”。这里所说的“象”,泛指一切有形化的东西,每一个人,每一个物品、图案、符号、汉字,甚至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种“象”。无论现实中的景象、物象,还是头脑中的意象、幻象以及艺术、写作、表达中的构象、摹象、具象、抽象,都是“象”的表现形态,前一类可称为“实象”,后几类则称为“虚象”。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肉眼是否可见,把“象”划分为“显象”或“明象”“隐象”或“暗象”两大类。
在写作活动中,首先要想明白所写文章的意旨,正所谓“未造其语,先立其意”(元·周德清《作词十法》),然后再琢磨怎样把写作意旨有形化、具象化,化为明晰的观点、详实的内容、合适的体例、严密的结构以及精准、生动的文字。这样一个过程,就是由意生象、以象表意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象思维是写作之本,也是写作思维之根。一切文章皆出意象、皆为意象,是“意”和“象”的有机统一。人们常说大自然是气象万千,那么,好文章甚至放大到写文章则可以说是“意象万千”。
这样去认识写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抓住本质、把握规律,做到“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执本而末自从”(三国·杨泉《物理论》)。那么,怎样把意象思维具体运用到一篇文章的写作之中呢?下面,我们回到本文一开始提到的《年轻干部如何健康成长》这篇讲稿上,以我对这个稿子的构思为例,加以具体说明。为便于读者朋友理解和把握运用意象思维写文章的操作要领,我们按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习惯,先请大家看一看这个讲稿的提纲。
正确回答“年轻干部如何健康成长”这个问题,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两个概念:第一个是“年轻干部”。年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层级有不同的“年轻标准”。比如,对正处级干部来说,40岁以下就算是比较年轻了,这是